论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如何做到有价值》
栏目:高中阅读指导时间:2020-05-26
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如何做到有价值 雷州市附城中学 陈永秀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只有围绕一些能形成问题情景的问题展开交流,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 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如何做到有价值
雷州市附城中学
陈永秀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只有围绕一些能形成问题情景的“问题”展开交流,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才能让学生搜集并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因此,从功利的角度来看,我们对阅读教学的考查也是围绕着问题展开的。
但实现是,阅读教学从“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许多老师所提的“问题”有问题。诸如课堂提问太随意;课堂上充斥着不必回答的假问题;有的教师为了所谓的教学过程的流畅,喜欢将需要交流探究的“问题”肢解成支离破碎的是非问、选择问;课堂上,学生的质疑提问流于形式;许多问题离开了文本研读的具体语境,学生的回答漫无边际……
怎样才能使问题有价值,下面是我的粗浅看法。
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要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发展
1、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符合学情
“问题”的设计和提出要考虑学生的积累和阅读经验,考虑学生龄段的认知特点。学情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基础,是设计提问的重要依据。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说,学习目标的实现绝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还必须依靠学生主观上的努力。师生只有默契配合,和谐,共振,才能最终实现目标——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因过易造成思维假象,无助于思维发展;太容易了,学生又会失去学习兴趣,更无助于激发学生进入思维状态。问题应有坡度,形成思维阶梯,既要让学生觉得必须经过思考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又要让学生觉得自己经过思考能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教学《生命,生命》,我先范读一遍课文,然后提出了两个问题:文章选用了三个事例引发了对生命怎样的思考?选用这三个事例有什么妙处?这两个问题迅速使学生进入思维状态,经过研读、交流,他们能够从“珍惜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生命之可贵、生命之顽强”等方面给予回答,表明学生的知识经验激活,他们已经进入思维状态。因此,这样的“问题”紧扣了文章重点,是有价值的问题,起到了牵一而动全身的效果。
2、“问题”的解决要紧扣文本
任何文章的精深之处,形式的完美之处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对话交流如果总是在文本外滑行,那是背离了语文课特点的,不可能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这方面能力。因此,“问题”的解决要紧扣住文本,通过对语言的揣摩品味去解决,这样,解决问题的过程就要成了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动态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拥有充足的质疑探究和活动的时空,教师也会相机点拨,启发其有所作为。这一过程中,问题的解决不再是唯一的目的,学生缜密、全面、深刻的思维品质能得到培养和发展,例如教学《芦花荡》,在回答“老头子性格核心是什么”这个问题时,我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找出老头子的个性用语言来品味,如“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我没脸见人”、“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这些语言充分表现了老头子自信和自尊的性格。通过对这些语言的揣摩,学生能够深入到老头子复杂的内心世界,老头子的英雄形象就丰满地呈现出来,学生也就能从人性美的高度去欣赏老头子的形象。
二、问题的提出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读”趣
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如何才能让学生主动地读课文,进而形成自已个人的见解呢?我认为,根据文章特征,设置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文章,在“读”中思考,在“读”后分析、综合,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阅读的兴趣,通过“读”来解决疑问,培养语文探究能力。例如课文《陌上桑》阅读提示:这首诗叙述了采桑少妇严词拒绝大守调戏的故事,歌颂了女主人公的机智、幽默和反抗强暴的精神。如果按照这种认识来品读《陌上桑》,《陌上桑》不就成了一首低俗情调诗歌了?我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学生们“读”劲十足,有认为“阅读提示”是对的,也有持反对意见的。最后师生统一意见:先认真“读”课文,读后再分析归纳。学生就带着 “《陌上桑》是低级情调诗吗?”的疑问去认真地读课文。学生在“读”的过程相当投入,在“读”中思考的神态跃然纸上。同学们认真“读”后,讨论、争辩的场面异常热烈,最后统一了认识:《陌上桑》全文都在表现罗敷很美。代表性的理由是:文章的第一节先正面描写罗敷,紧接着采用侧面描写,写“高中.初中阅读答案行者”等被罗敷所倾倒,用众人的爱美心理衬托罗敷的美,第二节是第一节的艺术升华,仍然是通过对太守的侧面描写来衬托罗敷,太守“宁可共载不?”的话题应当视为爱美心理的反映。罗敷不仅使“行者”等下层人倾倒,就连这位身价很高的太守也为之动情。虽说太守的问话在这位少妇面前有些唐突,失礼失态,但远谈不上是强暴行为,理应是艺术表现的需要,使衬托作用更突出;第三节,通过罗敷的陈述,实际上是用艺术技巧侧面描写出一位压倒太守身价的理想的夫婿,也是用来衬托罗敷的心灵美。上面的认识,印证了设疑引读的良好效果,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这就是所提问题的价值所在。
三、所提问题要紧扣文章的切入点
由于课文各有其特点,各班学生的情况又不一样,故所选取的切入点自然千差万别,各有其优势和特色,这种灵活多样的切入点,组织合理的教学方式,丰富了课堂教学,使之各呈异彩,妙趣横生,下面结合实例来谈谈如何围绕切入点来设计问题。
1、以题目为切入点。文章的题目如“龙”之“睛”,是极为敏感的“机体”,如《愚公移山》可就题目设计提问导入:移什么?移山的困难多大?对移山有几种不同的态度?愚公究竟愚不愚?从题目切入而设计的一连串提问,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又如《人类的语言》,从比较现题“人类的语言”和原题“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入手,引导阅读和思考,把握用现题的意图及比原题的优越性,从而把抽象说明的说明文教得生动有趣。
2、以中心为突破口切入,是一种倒行逆施的反常规做法。从中心入手,进而把握材料,弄清结构,琢磨语言的提炼,较为迅速而深刻。如《枣核》,让学生读一遍之后提问:文中哪句能概括本文的主旨?哪些语句直接倾吐了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深情?他用哪些方式来表达思乡深情?为表达这种深情,作者是如何巧妙地选择和安排结构的?又如《我的叔叔于勒》,可以这样导入: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先让学生把握主题,继而引导学分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性格及其塑造手段。
3、从文章的艺术技巧入手,以某一艺术特点为导析突破口,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焕发思维活力,如《孔乙己》,孔乙己在人们的笑声中出场,生活在人们的笑声中,又在人们的笑声中死亡。“笑”贯穿小说的始终,对“笑”的理解,会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会进一步把握整篇小说的主题思想。因此,可由“笑”切入,设计几个讨论问题:谁笑?笑什么?为什么笑?在讨论中理解笑的两层含义:孔乙己的“可爱”;掌柜、酒客、小伙计、孩子们对孔乙己的“取笑”。然后理解孔乙己的可笑、可悲、可怜、可恨,最后把握“笑”的社会根源。
总之,围绕“最佳切入点”设计问题是优化语文教学过程的有效手段,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方法。这样的提问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毫无疑问,这样的提问是有价值。
雷州市附城中学
陈永秀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只有围绕一些能形成问题情景的“问题”展开交流,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才能让学生搜集并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因此,从功利的角度来看,我们对阅读教学的考查也是围绕着问题展开的。
但实现是,阅读教学从“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许多老师所提的“问题”有问题。诸如课堂提问太随意;课堂上充斥着不必回答的假问题;有的教师为了所谓的教学过程的流畅,喜欢将需要交流探究的“问题”肢解成支离破碎的是非问、选择问;课堂上,学生的质疑提问流于形式;许多问题离开了文本研读的具体语境,学生的回答漫无边际……
怎样才能使问题有价值,下面是我的粗浅看法。
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要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发展
1、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符合学情
“问题”的设计和提出要考虑学生的积累和阅读经验,考虑学生龄段的认知特点。学情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基础,是设计提问的重要依据。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说,学习目标的实现绝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还必须依靠学生主观上的努力。师生只有默契配合,和谐,共振,才能最终实现目标——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因过易造成思维假象,无助于思维发展;太容易了,学生又会失去学习兴趣,更无助于激发学生进入思维状态。问题应有坡度,形成思维阶梯,既要让学生觉得必须经过思考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又要让学生觉得自己经过思考能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教学《生命,生命》,我先范读一遍课文,然后提出了两个问题:文章选用了三个事例引发了对生命怎样的思考?选用这三个事例有什么妙处?这两个问题迅速使学生进入思维状态,经过研读、交流,他们能够从“珍惜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生命之可贵、生命之顽强”等方面给予回答,表明学生的知识经验激活,他们已经进入思维状态。因此,这样的“问题”紧扣了文章重点,是有价值的问题,起到了牵一而动全身的效果。
2、“问题”的解决要紧扣文本
任何文章的精深之处,形式的完美之处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对话交流如果总是在文本外滑行,那是背离了语文课特点的,不可能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这方面能力。因此,“问题”的解决要紧扣住文本,通过对语言的揣摩品味去解决,这样,解决问题的过程就要成了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动态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拥有充足的质疑探究和活动的时空,教师也会相机点拨,启发其有所作为。这一过程中,问题的解决不再是唯一的目的,学生缜密、全面、深刻的思维品质能得到培养和发展,例如教学《芦花荡》,在回答“老头子性格核心是什么”这个问题时,我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找出老头子的个性用语言来品味,如“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我没脸见人”、“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这些语言充分表现了老头子自信和自尊的性格。通过对这些语言的揣摩,学生能够深入到老头子复杂的内心世界,老头子的英雄形象就丰满地呈现出来,学生也就能从人性美的高度去欣赏老头子的形象。
二、问题的提出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读”趣
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如何才能让学生主动地读课文,进而形成自已个人的见解呢?我认为,根据文章特征,设置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文章,在“读”中思考,在“读”后分析、综合,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阅读的兴趣,通过“读”来解决疑问,培养语文探究能力。例如课文《陌上桑》阅读提示:这首诗叙述了采桑少妇严词拒绝大守调戏的故事,歌颂了女主人公的机智、幽默和反抗强暴的精神。如果按照这种认识来品读《陌上桑》,《陌上桑》不就成了一首低俗情调诗歌了?我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学生们“读”劲十足,有认为“阅读提示”是对的,也有持反对意见的。最后师生统一意见:先认真“读”课文,读后再分析归纳。学生就带着 “《陌上桑》是低级情调诗吗?”的疑问去认真地读课文。学生在“读”的过程相当投入,在“读”中思考的神态跃然纸上。同学们认真“读”后,讨论、争辩的场面异常热烈,最后统一了认识:《陌上桑》全文都在表现罗敷很美。代表性的理由是:文章的第一节先正面描写罗敷,紧接着采用侧面描写,写“高中.初中阅读答案行者”等被罗敷所倾倒,用众人的爱美心理衬托罗敷的美,第二节是第一节的艺术升华,仍然是通过对太守的侧面描写来衬托罗敷,太守“宁可共载不?”的话题应当视为爱美心理的反映。罗敷不仅使“行者”等下层人倾倒,就连这位身价很高的太守也为之动情。虽说太守的问话在这位少妇面前有些唐突,失礼失态,但远谈不上是强暴行为,理应是艺术表现的需要,使衬托作用更突出;第三节,通过罗敷的陈述,实际上是用艺术技巧侧面描写出一位压倒太守身价的理想的夫婿,也是用来衬托罗敷的心灵美。上面的认识,印证了设疑引读的良好效果,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这就是所提问题的价值所在。
三、所提问题要紧扣文章的切入点
由于课文各有其特点,各班学生的情况又不一样,故所选取的切入点自然千差万别,各有其优势和特色,这种灵活多样的切入点,组织合理的教学方式,丰富了课堂教学,使之各呈异彩,妙趣横生,下面结合实例来谈谈如何围绕切入点来设计问题。
1、以题目为切入点。文章的题目如“龙”之“睛”,是极为敏感的“机体”,如《愚公移山》可就题目设计提问导入:移什么?移山的困难多大?对移山有几种不同的态度?愚公究竟愚不愚?从题目切入而设计的一连串提问,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又如《人类的语言》,从比较现题“人类的语言”和原题“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入手,引导阅读和思考,把握用现题的意图及比原题的优越性,从而把抽象说明的说明文教得生动有趣。
2、以中心为突破口切入,是一种倒行逆施的反常规做法。从中心入手,进而把握材料,弄清结构,琢磨语言的提炼,较为迅速而深刻。如《枣核》,让学生读一遍之后提问:文中哪句能概括本文的主旨?哪些语句直接倾吐了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深情?他用哪些方式来表达思乡深情?为表达这种深情,作者是如何巧妙地选择和安排结构的?又如《我的叔叔于勒》,可以这样导入: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先让学生把握主题,继而引导学分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性格及其塑造手段。
3、从文章的艺术技巧入手,以某一艺术特点为导析突破口,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焕发思维活力,如《孔乙己》,孔乙己在人们的笑声中出场,生活在人们的笑声中,又在人们的笑声中死亡。“笑”贯穿小说的始终,对“笑”的理解,会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会进一步把握整篇小说的主题思想。因此,可由“笑”切入,设计几个讨论问题:谁笑?笑什么?为什么笑?在讨论中理解笑的两层含义:孔乙己的“可爱”;掌柜、酒客、小伙计、孩子们对孔乙己的“取笑”。然后理解孔乙己的可笑、可悲、可怜、可恨,最后把握“笑”的社会根源。
总之,围绕“最佳切入点”设计问题是优化语文教学过程的有效手段,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方法。这样的提问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毫无疑问,这样的提问是有价值。
- 下一篇: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难点(表达技巧
- 上一篇:人物传记阅读方法和解题技巧专题
相关高中阅读指导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