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网
首页 > 高中阅读 > 高中阅读指导 > 小说探究题导学案 >

小说探究题导学案

栏目:高中阅读指导时间:2020-05-26
小说探究题导学案 一、 考纲解读 关于探究的考点《考纲》中说明有三,即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 小说探究题导学案
一、 考纲解读
关于探究的考点《考纲》中说明有三,即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不同的角度”:
就是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文本作多侧面的考察,可以从作者、读者、文本中人物的角度,可高中.初中阅读答案以从社会、政治教育的角度等等。
“不同层面”:
就是要求我们对文本能够作出深浅不同的认知和解读,一般可以从情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
“发掘”:
必须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出发,从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
“作品的意蕴”:
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从作者主体方面来说,文本中的意蕴,是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
“民族心理”
:主要是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是特定的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现。如亲情、族情、乡情,爱好和平,知足常乐等。
“人文精神”
: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类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追求和维护,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理解、尊重、关心他人,对人类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对人类的当下和未来的深怀忧虑;
二是对自然与他人充满敬畏和感恩之情,尊重自然,敬畏生命;
三是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善于反思、审视自我,具有自我批判精神。
“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此考点考读者对作品的理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虽然高考小说探究题每都有变化,但探究点都离不开小说的四要素——人物、环境、情节、主题。
二、 题型例说
(一)人物类探究
1.
探究小说的主人公
设问:你觉得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应该是谁?/
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
思路:探究谁是主人公,主要分析:要点明塑造人物角色所用到的描写手法(正面、侧面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及其对主人公的作用;要分析情节怎样围绕主人公展开及其对主人公性格展示所起的作用;要分析小说塑造主人公了怎样的性格及通过该主人公表现什么主题(谁是小说主题最集中的体现者)。
例:2008
江苏卷《侯银匠》: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主人公是侯银匠。①标题是“侯银匠”,表明侯银匠是写作的主要对象。②小说以侯银匠开头,以侯银匠结尾,中间写女儿出嫁,因为那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情节是紧紧围绕侯银匠展开的。③作者正面描写侯菊,目的是烘托侯银匠的人生况味。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小说通过他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2.
探究人物的塑造意图
设问:请结合小说主人公的形象,探究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意图。
思路: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
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2)
推动情节发展;(3)
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4
)揭示或凸显主旨。
例:陈忠实《马罗大叔》:小说叙写马罗大叔烤包谷的举动很见匠心。请探究作者这样叙写的意图。
参考答案:①使情节发展有波澜,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②与前文的吼、哭、骂相映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更加丰满。③通过“我”的感受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④突出体现人情美、人性美,使主旨更加鲜明。⑤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并使之产生阅读愉悦。
3.
探究人物的个性品质
例:
江西卷《晚秋》:小说的高潮是中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卡萨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示例一:不会据为己有。①瓦卡萨的性格使然;②瓦卡萨善良,即使对妻子不满也会自责;③瓦卡萨正直,当看到一个姑娘摘伤者耳环时愤愤不平;④瓦卡萨良知尚存,事后认为自己对小包有所企图是“鬼迷心窍”;⑤瓦卡萨能坚守道德底线,“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表明瓦卡萨即使有机会拾到小包也不会据为己有。
示例二:会据为己有。①瓦卡萨的性格及小说中的相关情节使然;②瓦卡萨贫病交加,急需钱解燃眉之急切;③社会不公平导致心理失衡:家庭遭遇拆迁而致贫,不会读书的同学成了有钱人;④周围没人,为瓦卡萨摆脱窘境提供了难得的机遇;⑤当中男人抢走小包之后瓦卡萨认为是“把他偷光了”,表明瓦卡萨在心里已把小包据为己有。

相关高中阅读指导

推荐高中阅读指导

重点栏目推荐

高中记叙文阅读 高中说明文阅读 高中议论文阅读 高中文言文阅读 高中古诗词阅读 高中现代文阅读 高中现代诗阅读 高中散文阅读 高中名著阅读 高中小说阅读 高中课内阅读 高中阅读指导
学习方法网 电脑版

© 2017 学习方法网-提供各种学习方法!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