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市场经济时代的诗人所秉持的立场”阅读答案
栏目:高中议论文阅读时间:2020-05-2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3 题。 置身市场经济时代的诗人所秉持的立场,似乎必然站在对抗和反叛的位置上,否则,只有向世俗缴械投降。对抗和反叛,导致远离主流退出中心,处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
题。
置身市场经济时代的诗人所秉持的立场,似乎必然站在对抗和反叛的位置上,否则,只有向世俗缴械投降。对抗和反叛,导致远离主流退出中心,处于边缘和角落,当代诗歌的卑微身份与尴尬处境就这样被认定。总之,末日情绪在诗歌领域滋长蔓延,并像传染病一样扩散到整个文学界,至少在表象上是这样。
但从本质上说,诗歌的现状似乎还没有那么悲观和可怕。首先,诗歌的飞翔属性决定了她不可能遁形匿迹,总能在时代或隐或显或大或小的空间中顽强地生存,正如飞翔的云雀比靠近人群的初中.高中阅读答案鹦鹉更自由更安全一样。其次,即使在西方,由工业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的一百多时间里,诗歌也并没有死亡与失踪。恰恰相反,二十世纪是世界性的伟大诗人接连出现的时代,从艾略特、叶芝到布罗茨基、帕斯等,二十世纪前十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人占了近乎一半。实践表明,诗与诗人的存在并不选择或依赖于所处的时代。正如有论者提出的,从艺术永远抗拒与超越着平庸现实的意义上讲,可能“诗人在民主社会、贵族社会、共和国、绝对或温和 君主国中都各得其所”。从另一个角度看,市场经济的冲击解除了诗歌身上的部分绳索,假如不在意经济活动所造成的不平衡压力,一个不依附于权力话语的诗人的处境与状态,无疑要更加惬意舒畅、平实自然。
工业化或后工业化时代,没有某种权力强迫以生产成批产品的方式来生产诗人与诗歌。由于现实焦虑感往往最先呈现于诗歌作品中,因此少数意识到与表达出思想的诗人,犹如人类这一巨大有机体清醒的头脑部分,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这些诗人成为现代社会的精神英雄。后工业化时代,信息与技术导致实用主义高度泛滥,扼制了人的思辨的自由,譬如世界在某种程度上被广告、影视、画报、大众摄影所图象化,消解了多重启示的形象性;广泛流行的、庸俗的艺术显示出机械化与商业化,但从个别、具体的角度认知,机器与科学又给人的思辨以更大的自由,换言之,信息与技术给诗歌对现实的体验与表达提供了重要依据。我们从构成、犹疑、追问等词汇中,就能感受到强烈的现代诗性意味,特别是从后现代诗歌艺术的无中心、多元、任意性等,完全可以体会到诗与诗人天然的独立与创造的秉性。所以不难理解,诗歌在表象上并不由多数群体来体现,只由少数个人获得与完成。现实也许对于一个诗人是苛刻的,一个诗人能够用平常的方法解决衣食问题,在这个基础之上,他也就不再被世俗理念所遮蔽,不再被庸常思维所左右。
从诗的本体立场出发,当下诗歌应在的位置与实在的位置已经接近契合。有论者曾提出诗歌相对物性与大众现实的“自觉游离”,寻求边缘生存的真实性和彻底性,并引用但丁《神曲》中的“地狱第一圈,即候判所”来比喻这种边缘性生存的状态。“在这里,有许多人,都是眼光平正,富有威权的神气;他们说话少而声调柔和……”也许真的没有必要喋喋不休地哀叹和鼓噪,边缘性可能正是诗歌的最佳生存状态。
时代的迁变为诗歌挽留了最后一群赤子。诗歌的腹地还有一些踽踽独行的人,这些混迹于民间的诗者,在为语言保留着不轻易示人的族谱。这匿于滚滚红尘的王者,与书籍约谈密谋,操持古老的审美约定,在星光下结构活动的句子,构建美文的保留区,坚守当代汉语中灵泛的家园。这是一种虔诚、一种追诉、一种期许、一种怦然心动的快慰。澄明的诗境像悬于夜空的圆月,清朗、细腻、洁净,需要摒弃杂念悉心体会,就像抚摸自己最初的皮肤,纯粹、柔弱、敏感如弦。
对一个现代社会中的人来说,要真正触到诗歌的翅翼,感受与领会到她的力量,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事情已是这样,事情本应是这样。
1.
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诗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
二十世纪前十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诗人占了近乎一半,这表明诗歌的存在并不选择或依赖所处的时代。
B.
没有某种权力能够在工业化或后工业化时代强迫以生产成批产品的方式来生产诗人与诗歌。
C.
从诗的本位立场出发,当下诗歌应在的位置已经与实在的位置接近契合,诗歌处于一种边缘生存的状态,这说明边缘性正是诗歌的最佳生存状态。
D.
诗人在解决了衣食问题后,他就可以不再为世俗理念所蒙蔽,不再为庸常思维所左右。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作者指出诗人站在对抗和反叛的位置上来抗争世俗是十分必然的,从而得出了当代诗歌拥有卑微的身份与处于尴尬的处境的结论。
B.
其实诗歌的现状似乎还没有那么悲观和可怕,市场经济的冲击倒是解除了诗歌身上的部分绳索。
C.
现实生活中,广泛流行的、庸俗的艺术虽然带有机械化与商业化特点,但从个别、具体的角度认知,信息与技术给诗歌对现实的体验与表达提供了重要依据。
D.
文章结尾处的“
事情已是这样,事情本应是这样
”中的“这样”指的是一个现代社会中的人很难真正触及到诗歌的
翅翼,也很难感受与领会到诗歌的力量
。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末日情绪在诗歌领域滋长蔓延,并像传染病一样扩散到整个文学界,这是一部分人的忧虑所在,而作者不在其中。
B.
诗歌身上的部分绳索被解除了,必然使不依附于权力话语的诗人的处境与状态,变得更加惬意舒畅、平实自然。
C.
后工业化时代,信息与技术的发展导致实用主义高度泛滥,但没有扼制人的思辨的自由,所以给诗歌对现实的体验与表达提供了重要依据。
D.
时代的变迁为诗歌挽留了最后一群赤子,他们踽踽独行,坚守在当代汉语灵泛的家园中,但已没有后继者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
、C
(原文是“
边缘性可能正是诗歌的最佳生存状态
”)
2
、A
(“作者指出诗人站在对抗和反叛的位置上来抗争世俗是十分必然的”错,这可由原文中的“似乎必然”“至少在表象上是这样”等信息看出。)
3
、A
(B
项,“必然使不依附于权力话语的诗人的处境与状态,变得更加惬意舒畅、平实自然”的说法太绝对,文中有“假如不在意经济活动所造成的不平衡核压力”的限制。C
项,本文中是说“扼制了人的思辨的自由”。D
项,文中并没有信息表明“已没有后继者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
题。
置身市场经济时代的诗人所秉持的立场,似乎必然站在对抗和反叛的位置上,否则,只有向世俗缴械投降。对抗和反叛,导致远离主流退出中心,处于边缘和角落,当代诗歌的卑微身份与尴尬处境就这样被认定。总之,末日情绪在诗歌领域滋长蔓延,并像传染病一样扩散到整个文学界,至少在表象上是这样。
但从本质上说,诗歌的现状似乎还没有那么悲观和可怕。首先,诗歌的飞翔属性决定了她不可能遁形匿迹,总能在时代或隐或显或大或小的空间中顽强地生存,正如飞翔的云雀比靠近人群的初中.高中阅读答案鹦鹉更自由更安全一样。其次,即使在西方,由工业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的一百多时间里,诗歌也并没有死亡与失踪。恰恰相反,二十世纪是世界性的伟大诗人接连出现的时代,从艾略特、叶芝到布罗茨基、帕斯等,二十世纪前十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人占了近乎一半。实践表明,诗与诗人的存在并不选择或依赖于所处的时代。正如有论者提出的,从艺术永远抗拒与超越着平庸现实的意义上讲,可能“诗人在民主社会、贵族社会、共和国、绝对或
工业化或后工业化时代,没有某种权力强迫以生产成批产品的方式来生产诗人与诗歌。由于现实焦虑感往往最先呈现于诗歌作品中,因此少数意识到与表达出思想的诗人,犹如人类这一巨大有机体清醒的头脑部分,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这些诗人成为现代社会的精神英雄。后工业化时代,信息与技术导致实用主义高度泛滥,扼制了人的思辨的自由,譬如世界在某种程度上被广告、影视、画报、大众摄影所图象化,消解了多重启示的形象性;广泛流行的、庸俗的艺术显示出机械化与商业化,但从个别、具体的角度认知,机器与科学又给人的思辨以更大的自由,换言之,信息与技术给诗歌对现实的体验与表达提供了重要依据。我们从构成、犹疑、追问等词汇中,就能感受到强烈的现代诗性意味,特别是从后现代诗歌艺术的无中心、多元、任意性等,完全可以体会到诗与诗人天然的独立与创造的秉性。所以不难理解,诗歌在表象上并不由多数群体来体现,只由少数个人获得与完成。现实也许对于一个诗人是苛刻的,一个诗人能够用平常的方法解决衣食问题,在这个基础之上,他也就不再被世俗理念所遮蔽,不再被庸常思维所左右。
从诗的本体立场出发,当下诗歌应在的位置与实在的位置已经接近契合。有论者曾提出诗歌相对物性与大众现实的“自觉游离”,寻求边缘生存的真实性和彻底性,并引用但丁《神曲》中的“地狱第一圈,即候判所”来比喻这种边缘性生存的状态。“在这里,有许多人,都是眼光平正,富有威权的神气;他们说话少而声调柔和……”也许真的没有必要喋喋不休地哀叹和鼓噪,边缘性可能正是诗歌的最佳生存状态。
时代的迁变为诗歌挽留了最后一群赤子。诗歌的腹地还有一些踽踽独行的人,这些混迹于民间的诗者,在为语言保留着不轻易示人的族谱。这匿于滚滚红尘的王者,与书籍约谈密谋,操持古老的审美约定,在星光下结构活动的句子,构建美文的保留区,坚守当代汉语中灵泛的家园。这是一种虔诚、一种追诉、一种期许、一种怦然心动的快慰。澄明的诗境像悬于夜空的圆月,清朗、细腻、洁净,需要摒弃杂念悉心体会,就像抚摸自己最初的皮肤,纯粹、柔弱、敏感如弦。
对一个现代社会中的人来说,要真正触到诗歌的翅翼,感受与领会到她的力量,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事情已是这样,事情本应是这样。
1.
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诗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
二十世纪前十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诗人占了近乎一半,这表明诗歌的存在并不选择或依赖所处的时代。
B.
没有某种权力能够在工业化或后工业化时代强迫以生产成批产品的方式来生产诗人与诗歌。
C.
从诗的本位立场出发,当下诗歌应在的位置已经与实在的位置接近契合,诗歌处于一种边缘生存的状态,这说明边缘性正是诗歌的最佳生存状态。
D.
诗人在解决了衣食问题后,他就可以不再为世俗理念所蒙蔽,不再为庸常思维所左右。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作者指出诗人站在对抗和反叛的位置上来抗争世俗是十分必然的,从而得出了当代诗歌拥有卑微的身份与处于尴尬的处境的结论。
B.
其实诗歌的现状似乎还没有那么悲观和可怕,市场经济的冲击倒是解除了诗歌身上的部分绳索。
C.
现实生活中,广泛流行的、庸俗的艺术虽然带有机械化与商业化特点,但从个别、具体的角度认知,信息与技术给诗歌对现实的体验与表达提供了重要依据。
D.
文章结尾处的“
事情已是这样,事情本应是这样
”中的“这样”指的是一个现代社会中的人很难真正触及到诗歌的
翅翼,也很难感受与领会到诗歌的力量
。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末日情绪在诗歌领域滋长蔓延,并像传染病一样扩散到整个文学界,这是一部分人的忧虑所在,而作者不在其中。
B.
诗歌身上的部分绳索被解除了,必然使不依附于权力话语的诗人的处境与状态,变得更加惬意舒畅、平实自然。
C.
后工业化时代,信息与技术的发展导致实用主义高度泛滥,但没有扼制人的思辨的自由,所以给诗歌对现实的体验与表达提供了重要依据。
D.
时代的变迁为诗歌挽留了最后一群赤子,他们踽踽独行,坚守在当代汉语灵泛的家园中,但已没有后继者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
、C
(原文是“
边缘性可能正是诗歌的最佳生存状态
”)
2
、A
(“作者指出诗人站在对抗和反叛的位置上来抗争世俗是十分必然的”错,这可由原文中的“似乎必然”“至少在表象上是这样”等信息看出。)
3
、A
(B
项,“必然使不依附于权力话语的诗人的处境与状态,变得更加惬意舒畅、平实自然”的说法太绝对,文中有“假如不在意经济活动所造成的不平衡核压力”的限制。C
项,本文中是说“扼制了人的思辨的自由”。D
项,文中并没有信息表明“已没有后继者了”。)
- 下一篇:《让“艺术鲜花”植根“生活泥土
- 上一篇:论述类文本姚雪垠《论潇洒》阅读
相关高中议论文阅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