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讨论中华诗歌的传承与发展”阅读答案
栏目:高中议论文阅读时间:2020-05-2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 ~ 14 题。 要讨论中华诗歌的传承与发展,就必须回答什么是中华诗歌的精神,然后还要回答,这种精神有没有拓展和变化的问题。 我们从现有标本看到的,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
~14
题。
要讨论中华诗歌的传承与发展,就必须回答什么是中华诗歌的精神,然后还要回答,这种精神有没有拓展和变化的问题。
我们从现有标本看到的,是从《诗经》到汉魏时期的古风、乐府这样一些带有先民原初思维特质的歌咏;看到的是唐宋以来的诗体自觉及形式上的登峰造极。后世的人们,在将早期汉语固有的声韵和节奏逐步书面化、文本化的同时,渐渐游离了天然的性情流露和生命哀叹,又被儒道之类的政治文化辖制,成为千不变的教化工具,即便屡屡出现反抗栽道、逃离世俗、解放心灵的冲动,却终归是游戏性质的,在认识上,在精神层面则是宿命论的和停滞的。古代中国的诗歌,粗朴纯真,感时伤事,但少有对人的意识的深层观照,少有对精神世界的持续探求。
近世白话文运动的副产品之一就是所谓新诗的诞生,但这个诞生的过程却至今都不能说已经结束。就仿佛唐代以后的近体之变,相对于汉魏乐府及更早的诗歌,是又一次诗体的自觉。“新诗”似乎是一种基于思想浪漫而催化出的文体的浪漫——胡适、徐志摩、郭沫若这样一些典型人物大肆铺陈,为情造文,因时事造文,假思想之名造文,自由体翼然展翅。有人称此处发生了文化的断裂,其实非也。白话文运动也就是汉语的现代化,其功也许可比近代社会历史运动中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因为只有少数人掌握的书写、表意系统,被空前地大众化了,文化的神秘与特权色彩被抹去,民主的曙光已经初现。但诗歌却很快停滞不前,原地踏步,再次脱离了读者大众。原因在于,新诗对体制有解放而无建设,基于语言的音韵节奏等特质的形式生命,涣散为七零八落的长短句,没有了任何抑扬抗坠、顿挫起伏,所谓“内在节奏”的形成也并无章法,诗人们只是率性而为。最重要的是,新文化运动起初的精神动因——与呼唤民主、科学、自由,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吁求健康国民性等“五四”精髓共生的思想锐气,在诗歌中不仅未见光大,反而屡被强强的战祸与社会的癫狂所压制干扰,及至消弭不见了。
离开人的尺度,离开对生命的正直与尊严的把握,就会导致精神要素的稀缺,导致精神探求的迷失、停滞。精神的东西不能继续拓展和变化,主观性的内容不见发育成长,对“人”的认知当然就不会有什么帮助,“新诗”要么成为新的载道工具、宣传工具,要么只能作茧自缚,渐渐与时代精神隔离,最容易成为新的文化僵尸。百闻,扔掉了旧式枷锁的新诗人们,其实仍旧是破衣烂衫,唯有一副看似放浪形骸的奇怪尊容而已。
——节选自殷实《语言和谐与价值和谐》
12
.下面关于“新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新诗”作为一种自由体的诗歌,其实就是一种基于思想浪漫而催化出的文体的浪漫。
B
.新诗没有建设新的体制,而基于语言的音韵节奏等特质的形式生命又遭到破坏。这也是造成诗歌脱离读者大众的一个原因。
C
.新诗诞生以来,那些与“五四”精髓共生的思想锐气就未在新诗中出现过。
D
.新诗因为离开了人的尺度,离开了对生命的正直与尊严的把握,最后渐渐与时代精神隔离,成为新的文化僵尸。
12
.B
(A
.原文中有“似乎”;C
.原文为“不仅未见光大,反而……不见了”;D
.原文为“要么……要么……”。)
1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后世的人们在将早期汉语固有的声韵和节奏逐步书面化、文本化的同时,渐渐游离了天然的性情流露和生命哀叹,这在认识上是宿命论的和停滞的。
B
.古代中国的诗歌,虽然粗朴纯真,感时伤事,但因为缺少对人的意识的深层观照,缺少对精神世界的持续探求,所以影响了后来诗歌的传承和发展。
C
.在诗歌的形式上,唐宋时期达到了诗歌发展史上登峰造极的地步,而唐代出现的近体之变,对于汉魏乐府及更早的诗歌来说,是又一次诗体的自觉。
D
.因为白话文运动使只有少数人掌握的书写、表意系统,被空前地大众化,抹去了文化的神秘与特权色初中.高中阅读答案彩,所以它的功劳也许可以说等同于戊戌变法。
13
.D
(A
.“认识上是宿命论的和停滞的”指的是“反抗载道、逃离世俗、解放心灵的冲动”;B
.“缺少”对应的原文是“少有”;C
.近体之变出现在“唐代以后”。)
14
.最后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新诗人们扔掉了“旧式枷锁”而又仍旧是“破衣烂衫”?(5
分)
14
.新诗人们虽然从诗歌被儒道之类的政治文化辖制,成为千不变的教化工具中解放出来,(2
分)
但是因为离开对生命的正直与尊严的把握而导致精神要素的稀缺,精神探求的迷失、停滞,(2
分)而使“新诗”要么成为新的载道工具、宣传工具,要么只能作茧自缚,渐渐与时代精神隔离,最容易成为新的文化僵尸。(1
分)
~14
题。
要讨论中华诗歌的传承与发展,就必须回答什么是中华诗歌的精神,然后还要回答,这种精神有没有拓展和变化的问题。
我们从现有标本看到的,是从《诗经》到汉魏时期的古风、乐府这样一些带有先民原初思维特质的歌咏;看到的是唐宋以来的诗体自觉及形式上的登峰造极。后世的人们,在将早期汉语固有的声韵和节奏逐步书面化、文本化的同时,渐渐游离了天然的性情流露和生命哀叹,又被儒道之类的政治文化辖制,成为千不变的教化工具,即便屡屡出现反抗栽道、逃离世俗、解放心灵的冲动,却终归是游戏性质的,在认识上,在精神层面则是宿命论的和停滞的。古代中国的诗歌,粗朴纯真,感时伤事,但少有对人的意识的深层观照,少有对精神世界的持续探求。
近世白话文运动的副产品之一就是所谓新诗的诞生,但这个诞生的过程却至今都不能说已经结束。就仿佛唐代以后的近体之变,相对于汉魏乐府及更早的诗歌,是又一次诗体的自觉。“新诗”似乎是一种基于思想浪漫而催化出的文体的浪漫——胡适、徐志摩、郭沫若这样一些典型人物大肆铺陈,为情造文,因时事造文,假思想之名造文,自由体翼然展翅。有人称此处发生了文化的断裂,其实非也。白话文运动也就是汉语的现代化,其功也许可比近代社会历史运动中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因为只有少数人掌握的书写、表意系统,被空前地大众化了,文化的神秘与特权色彩被抹去,民主的曙光已经初现。但诗歌却很快停滞不前,原地踏步,再次脱离了读者大众。原因在于,新诗对体制有解放而无建设,基于语言的音韵节奏等特质的形式生命,涣散为七零八落的长短句,没有了任何抑扬抗坠、顿挫起伏,所谓“内在节奏”的形成也并无章法,诗人们只是率性而为。最重要的是,新文化运动起初的精神动因——与呼唤民主、科学、自由,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吁求健康国民性等“五四”精髓共生的思想锐气,在诗歌中不仅未见光大,反而屡被强强的战祸与社会的癫狂所压制干扰,及至消弭不见了。
离开人的尺度,离开对生命的正直与尊严的把握,就会导致精神要素的稀缺,导致精神探求的迷失、停滞。精神的东西不能继续拓展和变化,主观性的内容不见发育成长,对“人”的认知当然就不会有什么帮助,“新诗”要么成为新的载道工具、宣传工具,要么只能作茧自缚,渐渐与时代精神隔离,最容易成为新的文化僵尸。百闻,扔掉了旧式枷锁的新诗人们,其实仍旧是破衣烂衫,唯有一副看似放浪形骸的奇怪尊容而已。
——节选自殷实《语言和谐与价值和谐》
12
.下面关于“新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新诗”作为一种自由体的诗歌,其实就是一种基于思想浪漫而催化出的文体的浪漫。
B
.新诗没有建设新的体制,而基于语言的音韵节奏等特质的形式生命又遭到破坏。这也是造成诗歌脱离读者大众的一个原因。
C
.新诗诞生以来,那些与“五四”精髓共生的思想锐气就未在新诗中出现过。
D
.新诗因为离开了人的尺度,离开了对生命的正直与尊严的把握,最后渐渐与时代精神隔离,成为新的文化僵尸。
12
.B
(A
.原文中有“似乎”;C
.原文为“不仅未见光大,反而……不见了”;D
.原文为“要么……要么……”。)
1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后世的人们在将早期汉语固有的声韵和节奏逐步书面化、文本化的同时,渐渐游离了天然的性情流露和生命哀叹,这在认识上是宿命论的和停滞的。
B
.古代中国的诗歌,虽然粗朴纯真,感时伤事,但因为缺少对人的意识的深层观照,缺少对精神世界的持续探求,所以影响了后来诗歌的传承和发展。
C
.在诗歌的形式上,唐宋时期达到了诗歌发展史上登峰造极的地步,而唐代出现的近体之变,对于汉魏乐府及更早的诗歌来说,是又一次诗体的自觉。
D
.因为白话文运动使只有少数人掌握的书写、表意系统,被空前地大众化,抹去了文化的神秘与特权色初中.高中阅读答案彩,所以它的功劳也许可以说等同于戊戌变法。
13
.D
(A
.“认识上是宿命论的和停滞的”指的是“反抗载道、逃离世俗、解放心灵的冲动”;B
.“缺少”对应的原文是“少有”;C
.近体之变出现在“唐代以后”。)
14
.最后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新诗人们扔掉了“旧式枷锁”而又仍旧是“破衣烂衫”?(5
分)
14
.新诗人们虽然从诗歌被儒道之类的政治文化辖制,成为千不变的教化工具中解放出来,(2
分)
但是因为离开对生命的正直与尊严的把握而导致精神要素的稀缺,精神探求的迷失、停滞,(2
分)而使“新诗”要么成为新的载道工具、宣传工具,要么只能作茧自缚,渐渐与时代精神隔离,最容易成为新的文化僵尸。(1
分)
- 下一篇:雷海宗《专家与通人》阅读答案
- 上一篇:《展示中国文化》阅读答案
相关高中议论文阅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