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位育”阅读答案
栏目:高中议论文阅读时间:2020-05-2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 ~ 3 题。 中和位育 伦理观所内在涵具的 时中 权变原则,无论对于我们正确处理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人际关系,还是我们个人的立身处世,都不啻是一种极好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
~3
题。
“
中和位育”
伦理观所内在涵具的“
时中”“
权变原则,无论对于我们正确处理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人际关系,还是我们个人的立身处世,都不啻是一种极好的价值抉择。它强调灵活变通,又不失准则,不违背规律,强调因时因地因物的变化,合宜适度地处理问题。
儒家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随着时间的运行而不断发展变化,因而人的行为也必须适应这发展变化。合乎这一规律的,则谓之“
时中”
。《中庸》云:“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时中”
,就是按照事物与时发展的实际情况去把握与之相应的适中之道;“
无忌惮”
,则是不管事物与时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单凭自己主观之愿,无原则地肆意妄行,无所顾忌,如此也必难免陷入“
过”
与“
不及”
之错误两端。故《易·
艮彖》云:“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孔、孟都非常强调“
时”
的观念,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相适应的时间。如果离开这一规律,就无法掌握中和之道。如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孔子主张“
使民以时”
,孟子也认为:“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在时代发展的观念上,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由于时代不同,故其“
礼”
也必须有所因革损益。这正如《易》所谓:“
变通者,趋时也。”
“
权变”
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
时中”
的思想。儒家认为,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的同时,还可以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因此需要在“
执中”
的前提下,做到灵活变通。儒家把这种应变的灵活性称作为“
权”
。孟子说:“
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执一”
,就是一种以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只有“
执中用权”
才合乎辩证法的观点。故淳于髡问孟子,当“
嫂溺,援之以手”
和“
男女授受不亲”
发生矛盾,将如何处理,孟子毫不犹豫地回答:“
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这个例子生动地论证了“
权”
与“
中”
的关系,并强调了“
权”
的重要性。在特殊情况下,只有对“
礼”
适时地加以变通,才符合中道。
可见,儒家“
时中”“
权变”
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我们运用“
时中”“
权变”
来应对、解决日益繁多的突发事件,以协调、理顺多方面的利益关系。
所以,对待儒家这一古老的传统伦理观,我们应当有一个科学的态度。诚然,儒家学说中的某些具体内容确已过时,但是作为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于一身的“
中和位育”
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其本身所包含的“
时中”“
权变”
等内容,决定了它并非是死的教条而是活的灵魂,决定了它本身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随时调整更新,从而适应时代的需求。若把“
时中”
的法则运用于制定政策或制度创新,则可以帮助我们尽得事理之宜而避免犯下或“
左”
或“
右”
的错误;若把既要有灵活性而又不违原则的“
权变”
法则用于处理对外关系和政治理论上,则有利于解放思想。至于我们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和利用先哲留下的这笔具有巨大潜力的精神财富,并不在于我们能指出其中的多少不足,而在于我们能否尽可能地汲取其中的营养。
1
.下列各项中,对“
中和位育”
伦理观的内涵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
.“
中和位育”
中的“
权变”
法则用于处理对外关系和政治理论上,则有利于解放思想。
B
.“
中和位育”
包含“
时中”
和“
权变”
两个伦理法则,强调灵活变通又不失准则,不违背规律,强调因时因地因物的变化,合宜适度地处理问题。高中.初中阅读答案
C
.“
中和位育”
中的“
时中”
法则运用于制定政策或制度创新,则可以帮助我们尽得事理之宜而避免犯下或“
左”
或“
右”
的错误。
D
.“
中和位育”
是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于一身的。我们在对待这一古老的传统伦理观时应当有一个科学的态度。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其他三项都并非是对“
中和位育”
内涵的概括,而是意义或作用或我们的态度。
【思路点拨】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基本方法是: 1.
对概念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为基础。 2.
对词语比喻含义的理解与确认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3.
对词语的引申义、临时义、隐含义、概括义的理解。4.
代词指代意的确定必须紧扣上下文的内容,要注意指代内容有近距离指代,也有远距离指代。对有些指代性词语还应特别注意其前后指代是否一致,范围是否统一等。有时指代内容没有现成词语可供使用,需要对文章进行分析、归纳与综合。 5.
对词语的理解还需要了解一些语法知识,如构词法、词语或短语的结构特点等。
2
.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
.“
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从这句可以看出:单凭自己主观之愿,无原则地肆意妄行,无所顾忌,势必会使自己陷入“
过”
与“
不及”
之错误两端。
B
.孔、孟都认为一切事物有其相适应的时间。在农业生产方面,他们非常强调“
时”
的
观念;在时代发展的观念上,孔子认为“
礼”
也必须因时而有所因革损益。
C
.孟子回答淳于髡的那段话,体现了儒家“
执中用权”
的思想,不能片面、静止、孤立
地看问题,强调灵活应变的重要性,在特殊情况下要学会变通。
D
.“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是在告诉我们:君子按照事物与时发展的实际情况去把握与之相应的适中之道,做事时就一定不会使自己陷入“
过”
或“
不及”
的错误之中。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
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
一定不会”
说话绝对。
【思路点拨】这类题的解答方法是:1.
抓住关键语段,归纳要点,概括中心。①
注意抓住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②
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③
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分析把握其内容的重点。④
分析归纳时,要整体把握,从全文出发,既高瞻远瞩,不偏不漏,又不纠缠于细枝末节。2.
由结果追溯原因,归纳内容要点。在解答时,首先要找到结论在文章中的位置,然后根据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及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确定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是把结论或者观点在前,原因的诠释或者论据在后,还是在陈述了原因得出结论或者在陈述理由之后得出观点。如果结论或者观点在前,其原因或者论据就要在陈述观点的句子前面去筛选概括,反之则要在这一句话的后面去筛选概括。
3
.下列各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
.儒家的“
时中”“
权变”
两个原则是高度统一的,“
权变”
是从另一个角度阐释“
时中”
思想,二者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紧密结合。
B
.事物在不断变化的同时,还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因此需要做到灵活变通。儒家把这种应变的灵活性称作为“
权”
。
C
.孟子说:“
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执一”
,就是一种以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D
.在特殊情况下,只有对“
礼”
适时地加以变通,才符合中道。“
执中用权”
才合乎辩证法的观点。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
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缺少了“
在执中的前提下”
这一条件。
【思路点拨】解答时要注意:①
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
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3
题。
“
中和位育”
伦理观所内在涵具的“
时中”“
权变原则,无论对于我们正确处理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人际关系,还是我们个人的立身处世,都不啻是一种极好的价值抉择。它强调灵活变通,又不失准则,不违背规律,强调因时因地因物的变化,合宜适度地处理问题。
儒家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随着时间的运行而不断发展变化,因而人的行为也必须适应这发展变化。合乎这一规律的,则谓之“
时中”
。《中庸》云:“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时中”
,就是按照事物与时发展的实际情况去把握与之相应的适中之道;“
无忌惮”
,则是不管事物与时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单凭自己主观之愿,无原则地肆意妄行,无所顾忌,如此也必难免陷入“
过”
与“
不及”
之错误两端。故《易·
艮彖》云:“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孔、孟都非常强调“
时”
的观念,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相适应的时间。如果离开这一规律,就无法掌握中和之道。如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孔子主张“
使民以时”
,孟子也认为:“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在时代发展的观念上,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由于时代不同,故其“
礼”
也必须有所因革损益。这正如《易》所谓:“
变通者,趋时也。”
“
权变”
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
时中”
的思想。儒家认为,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的同时,还可以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因此需要在“
执中”
的前提下,做到灵活变通。儒家把这种应变的灵活性称作为“
权”
。孟子说:“
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执一”
,就是一种以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只有“
执中用权”
才合乎辩证法的观点。故淳于髡问孟子,当“
嫂溺,援之以手”
和“
男女授受不亲”
发生矛盾,将如何处理,孟子毫不犹豫地回答:“
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这个例子生动地论证了“
权”
与“
中”
的关系,并强调了“
权”
的重要性。在特殊情况下,只有对“
礼”
适时地加以变通,才符合中道。
可见,儒家“
时中”“
权变”
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我们运用“
时中”“
权变”
来应对、解决日益繁多的突发事件,以协调、理顺多方面的利益关系。
所以,对待儒家这一古老的传统伦理观,我们应当有一个科学的态度。诚然,儒家学说中的某些具体内容确已过时,但是作为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于一身的“
中和位育”
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其本身所包含的“
时中”“
权变”
等内容,决定了它并非是死的教条而是活的灵魂,决定了它本身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随时调整更新,从而适应时代的需求。若把“
时中”
的法则运用于制定政策或制度创新,则可以帮助我们尽得事理之宜而避免犯下或“
左”
或“
右”
的错误;若把既要有灵活性而又不违原则的“
权变”
法则用于处理对外关系和政治理论上,则有利于解放思想。至于我们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和利用先哲留下的这笔具有巨大潜力的精神财富,并不在于我们能指出其中的多少不足,而在于我们能否尽可能地汲取其中的营养。
1
.下列各项中,对“
中和位育”
伦理观的内涵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
.“
中和位育”
中的“
权变”
法则用于处理对外关系和政治理论上,则有利于解放思想。
B
.“
中和位育”
包含“
时中”
和“
权变”
两个伦理法则,强调灵活变通又不失准则,不违背规律,强调因时因地因物的变化,合宜适度地处理问题。高中.初中阅读答案
C
.“
中和位育”
中的“
时中”
法则运用于制定政策或制度创新,则可以帮助我们尽得事理之宜而避免犯下或“
左”
或“
右”
的错误。
D
.“
中和位育”
是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于一身的。我们在对待这一古老的传统伦理观时应当有一个科学的态度。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其他三项都并非是对“
中和位育”
内涵的概括,而是意义或作用或我们的态度。
【思路点拨】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基本方法是: 1.
对概念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为基础。 2.
对词语比喻含义的理解与确认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3.
对词语的引申义、临时义、隐含义、概括义的理解。4.
代词指代意的确定必须紧扣上下文的内容,要注意指代内容有近距离指代,也有远距离指代。对有些指代性词语还应特别注意其前后指代是否一致,范围是否统一等。有时指代内容没有现成词语可供使用,需要对文章进行分析、归纳与综合。 5.
对词语的理解还需要了解一些语法知识,如构词法、词语或短语的结构特点等。
2
.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
.“
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从这句可以看出:单凭自己主观之愿,无原则地肆意妄行,无所顾忌,势必会使自己陷入“
过”
与“
不及”
之错误两端。
B
.孔、孟都认为一切事物有其相适应的时间。在农业生产方面,他们非常强调“
时”
的
观念;在时代发展的观念上,孔子认为“
礼”
也必须因时而有所因革损益。
C
.孟子回答淳于髡的那段话,体现了儒家“
执中用权”
的思想,不能片面、静止、孤立
地看问题,强调灵活应变的重要性,在特殊情况下要学会变通。
D
.“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是在告诉我们:君子按照事物与时发展的实际情况去把握与之相应的适中之道,做事时就一定不会使自己陷入“
过”
或“
不及”
的错误之中。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
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
一定不会”
说话绝对。
【思路点拨】这类题的解答方法是:1.
抓住关键语段,归纳要点,概括中心。①
注意抓住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②
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③
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分析把握其内容的重点。④
分析归纳时,要整体把握,从全文出发,既高瞻远瞩,不偏不漏,又不纠缠于细枝末节。2.
由结果追溯原因,归纳内容要点。在解答时,首先要找到结论在文章中的位置,然后根据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及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确定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是把结论或者观点在前,原因的诠释或者论据在后,还是在陈述了原因得出结论或者在陈述理由之后得出观点。如果结论或者观点在前,其原因或者论据就要在陈述观点的句子前面去筛选概括,反之则要在这一句话的后面去筛选概括。
3
.下列各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
.儒家的“
时中”“
权变”
两个原则是高度统一的,“
权变”
是从另一个角度阐释“
时中”
思想,二者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紧密结合。
B
.事物在不断变化的同时,还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因此需要做到灵活变通。儒家把这种应变的灵活性称作为“
权”
。
C
.孟子说:“
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执一”
,就是一种以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D
.在特殊情况下,只有对“
礼”
适时地加以变通,才符合中道。“
执中用权”
才合乎辩证法的观点。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
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缺少了“
在执中的前提下”
这一条件。
【思路点拨】解答时要注意:①
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
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 下一篇:《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 愚茶
- 上一篇:《人本意识与对人的尊重》阅读答
相关高中议论文阅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