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易错考点一:筛选与整合
栏目:高中议论文阅读时间:2020-05-26
【易错考点一】筛选与整合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2 题。 以儒家文化为例,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首先,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方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 【易错考点一】筛选与整合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2
题。
以儒家文化为例,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首先,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方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自觉地继承儒家的道统或文化精髓的传人了。也就是说,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基本上消失了。其次,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是一种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体结构。现在这个结构日益衰退,几近死亡。第三,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最后,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呢?情况似乎是: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
由此可见,四个标志现象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或者气息奄奄;总合起来,它们指示出这样一个事实: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可说是“文命危浅,朝不虑夕”,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历史的教训是,一场像“文革”这样的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
(
这在现代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所盛行者
)
如过火的林地,反弹恢复得比以前还要更兴旺;而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则往往一蹶而不振。黄河水中流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曾被完全政治化的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
1
.下列对“儒家文化是否存在的四个标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是否有自觉继承文化精髓的传人。
B
.文化赖以生存的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存在。
C
.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影响人们在生活中的选择。
D
.文化的独特语言是否存在于人们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
【答案】
C
【解析】 “是否影响”表述错误,原文是“已基本上不能影响”。
2
.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生存危机,它的没落给人以浓重悲凉的意味。
B
.西方发达国家盛行的强势文化正在改变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严重的政治问题。
C
.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令人困惑,而传统文化的未来走向更令我们感到迷惑不解。
D
.在西方文化的攻势下,我们对保持民族文化传统必须要有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答案】
C
【解析】 “更令我们感到迷惑不解”错,原文是“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
2
、阅高中.初中阅读答案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3
~
5
题。
越窑的鼎盛
商周时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河南、河北、山西和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江苏、江西、湖南、湖北和浙江等地区都出现了原始瓷。但到东汉时期,浙江上虞地区的原始瓷最终发展成真正的瓷器。这就是越窑早期的青瓷。三国两晋是越窑的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越窑产品与此前相比,烧制技术已经成熟,胎釉结合更加紧密,釉质也明显提高。至唐时,慈溪上林湖地区成为越窑的另一生产中心,越窑在这时进入兴盛时期。“陶至唐而盛,时有窑名。”越窑一名也正式出现于此时。到北宋初期,越窑烧制达到鼎盛,窑业规模巨大,产品质量精美。北宋中期越窑逐渐衰落,南宋时停烧。
为了提高每次烧窑的产量,越窑在早期采用了明火叠烧和坯件对口合烧的方式。唐代晚期,匣钵开始在烧瓷中应用。瓷器在匣钵中装烧,避免了过去采用明火叠烧落砂、窑渣及烟灰对瓷器造成的不良影响,使瓷器釉面光洁无斑,质量大为提高。唐代虽然采用了匣钵技术,但更多的却是匣钵多件罩烧,只有少数产品采用匣钵单件罩烧。五代末北宋初,匣钵单件罩烧成为主要烧造方法。这种方法与匣钵多件罩烧相比无疑又是一种进步。上林湖寺龙口窑址发掘之后,人们发现了这种匣钵烧造技术的原理:装烧时,由于匣钵接口处涂了一圈釉,匣钵内的空气可以通过接口处透出;冷却之后,由于釉层的凝结,外面的空气不能进入匣钵之内,从而保证了匣钵内的还原气氛,使得烧制出来的瓷器釉色青翠莹润。有人认为,这种技术是“秘色瓷”“神秘”的真正原因。
细划花装饰流行也是越窑鼎盛的重要标志。早期的越窑青瓷多光素无纹,常以莹润的釉色和优雅的造型赢得市场的青睐。但到五代末北宋初,以上林湖为中心的越窑细划花装饰开始流行。这些细划花装饰线条流畅,纹饰简洁,釉色莹润无瑕,特别是多在碗盘等瓷器内底流行对蝶、鹦鹉、龙和双凤等纹饰。到北宋中期,刻划花装饰流行,虽然沿用细划花装饰,但是工艺远不及细划花精致完美,纹饰题材也大为减少。由于匣钵单件罩烧成本过高,这一时期采用了匣钵叠烧技术,产品质量与北宋早期的产品相比明显逊色。
在慈溪上林湖寺龙口窑址中的窑具和瓷器上曾发现大量的铭文字款。如表姓名的“元记”“王记”,表纪的“太平”“辛酉”等,其中表姓氏的经统计多属唐五代时期,这可能与唐代的“物勒工名”制度有关。唐末五代时期,出现了单字、两字和多字的字款铭文,文字内容不加限制。但是北宋早期,细划花纹饰流行,窑场主采用了匣钵单件罩烧技术。为了作为标记使用的字款必然受到约束,字款多被限制在瓷器器底之上,字数也被限制为单字,内容上往往只选一些吉语或与窑业相关的笔划较少的文字。受到规范之后的单字款铭文大量出现在瓷器上,也反映了窑场规模的巨大和窑业的兴盛。据统计主要有“大”“上”“永”“辛”“天”“吉”“千”“供”“子”“内”“丁”“已”“乙”等十三个字款。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2
题。
以儒家文化为例,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首先,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方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自觉地继承儒家的道统或文化精髓的传人了。也就是说,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基本上消失了。其次,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是一种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体结构。现在这个结构日益衰退,几近死亡。第三,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最后,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呢?情况似乎是: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
由此可见,四个标志现象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或者气息奄奄;总合起来,它们指示出这样一个事实: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可说是“文命危浅,朝不虑夕”,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历史的教训是,一场像“文革”这样的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
(
这在现代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所盛行者
)
如过火的林地,反弹恢复得比以前还要更兴旺;而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则往往一蹶而不振。黄河水中流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曾被完全政治化的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
1
.下列对“儒家文化是否存在的四个标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是否有自觉继承文化精髓的传人。
B
.文化赖以生存的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存在。
C
.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影响人们在生活中的选择。
D
.文化的独特语言是否存在于人们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
【答案】
C
【解析】 “是否影响”表述错误,原文是“已基本上不能影响”。
2
.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生存危机,它的没落给人以浓重悲凉的意味。
B
.西方发达国家盛行的强势文化正在改变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严重的政治问题。
C
.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令人困惑,而传统文化的未来走向更令我们感到迷惑不解。
D
.在西方文化的攻势下,我们对保持民族文化传统必须要有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答案】
C
【解析】 “更令我们感到迷惑不解”错,原文是“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
2
、阅高中.初中阅读答案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3
~
5
题。
越窑的鼎盛
商周时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河南、河北、山西和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江苏、江西、湖南、湖北和浙江等地区都出现了原始瓷。但到东汉时期,浙江上虞地区的原始瓷最终发展成真正的瓷器。这就是越窑早期的青瓷。三国两晋是越窑的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越窑产品与此前相比,烧制技术已经成熟,胎釉结合更加紧密,釉质也明显提高。至唐时,慈溪上林湖地区成为越窑的另一生产中心,越窑在这时进入兴盛时期。“陶至唐而盛,时有窑名。”越窑一名也正式出现于此时。到北宋初期,越窑烧制达到鼎盛,窑业规模巨大,产品质量精美。北宋中期越窑逐渐衰落,南宋时停烧。
为了提高每次烧窑的产量,越窑在早期采用了明火叠烧和坯件对口合烧的方式。唐代晚期,匣钵开始在烧瓷中应用。瓷器在匣钵中装烧,避免了过去采用明火叠烧落砂、窑渣及烟灰对瓷器造成的不良影响,使瓷器釉面光洁无斑,质量大为提高。唐代虽然采用了匣钵技术,但更多的却是匣钵多件罩烧,只有少数产品采用匣钵单件罩烧。五代末北宋初,匣钵单件罩烧成为主要烧造方法。这种方法与匣钵多件罩烧相比无疑又是一种进步。上林湖寺龙口窑址发掘之后,人们发现了这种匣钵烧造技术的原理:装烧时,由于匣钵接口处涂了一圈釉,匣钵内的空气可以通过接口处透出;冷却之后,由于釉层的凝结,外面的空气不能进入匣钵之内,从而保证了匣钵内的还原气氛,使得烧制出来的瓷器釉色青翠莹润。有人认为,这种技术是“秘色瓷”“神秘”的真正原因。
细划花装饰流行也是越窑鼎盛的重要标志。早期的越窑青瓷多光素无纹,常以莹润的釉色和优雅的造型赢得市场的青睐。但到五代末北宋初,以上林湖为中心的越窑细划花装饰开始流行。这些细划花装饰线条流畅,纹饰简洁,釉色莹润无瑕,特别是多在碗盘等瓷器内底流行对蝶、鹦鹉、龙和双凤等纹饰。到北宋中期,刻划花装饰流行,虽然沿用细划花装饰,但是工艺远不及细划花精致完美,纹饰题材也大为减少。由于匣钵单件罩烧成本过高,这一时期采用了匣钵叠烧技术,产品质量与北宋早期的产品相比明显逊色。
在慈溪上林湖寺龙口窑址中的窑具和瓷器上曾发现大量的铭文字款。如表姓名的“元记”“王记”,表纪的“太平”“辛酉”等,其中表姓氏的经统计多属唐五代时期,这可能与唐代的“物勒工名”制度有关。唐末五代时期,出现了单字、两字和多字的字款铭文,文字内容不加限制。但是北宋早期,细划花纹饰流行,窑场主采用了匣钵单件罩烧技术。为了作为标记使用的字款必然受到约束,字款多被限制在瓷器器底之上,字数也被限制为单字,内容上往往只选一些吉语或与窑业相关的笔划较少的文字。受到规范之后的单字款铭文大量出现在瓷器上,也反映了窑场规模的巨大和窑业的兴盛。据统计主要有“大”“上”“永”“辛”“天”“吉”“千”“供”“子”“内”“丁”“已”“乙”等十三个字款。
- 下一篇:朱光潜《文学的趣味》阅读答案
- 上一篇:《远古图腾》阅读答案及解析
相关高中议论文阅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