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网
首页 > 高中阅读 > 高中议论文阅读 > 《对孔子仁学的重新解读》阅读答案 >

《对孔子仁学的重新解读》阅读答案

栏目:高中议论文阅读时间:2020-05-26
对孔子仁学的重新解读 孔子的仁学思想始于亲,却非终于亲,这也是儒家的仁爱观念能够成为最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关键所在。孔子主张将仁爱由亲亲之情逐步向外扩展,惠及整个人类一 对孔子仁学的重新解读

孔子的仁学思想始于亲,却非终于亲,这也是儒家的仁爱观念能够成为最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关键所在。孔子主张将仁爱由亲亲之情逐步向外扩展,惠及整个人类一一“
泛爱众而亲仁”
(《学而》);尔后再进一步将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雍也》)。

为了不使“
仁民”
、“
爱物”
的思想流于空疏,孔子提出了“
畏天命”
(《季氏》)的观念。在孔子那里,“
天命”
主要被理解为一种异己的客观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人的力量所不能抗拒的。从某种意义上说,“
畏天命”
,是孔子在为人的意志自由划界。在孔子看来,要使天、人关系处于和谐顺应的状态,只有唤起人们对“
天命”
的敬畏之情,才不至于在“
天”
或“
天命”
面前,变得胆大包天、肆虐妄为,否则将“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八佾》)。当然,我们也不否认“
畏天命”
观念中蕴含着某些宿命论的因子。

孔子认为,君子之所以“
畏天命”
,是因为君子“
知天命”
,而“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季氏》)。而“
知天命”
并非是指对天命有着清晰、透彻的理喻或预测,而是意味着只有知晓了何谓“
天命”
,即觉解到人的自由的界限,才能“
不怨天、不尤人”
,“
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不仅感知到“
天命”
的存在和对人事的作用,而且还意识到这种存在和作用具有一定的神秘性,难以被人真正知晓。既然天命难知,也就自然要“
畏天命”
了。这是一种十分明智的态度,正是这种态度使得孔子在大自然面前具有虚怀若谷的圣人气象。

必须指出,孔子对“
天命”
神秘性的认知、敬畏,并没有将其引向神秘主义。孔子从不为神秘性所囿,而是超乎寻常的理智。知“
天命”
之难知,并不等于天命不可知,或者放弃对天命的追问。孔子终身都在致力于学习,并且还辩证地意识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学”
与“
思”
的目的之一就是力争达到对“
天命”
的“
知”
。孔子从未因为“
畏天命”
而把人引向对“
天命”
的单向度的依赖或畏惧,他更多地是在对“
天命”
的反省、审视、考问的过程中,更大程度地肯定了人在“
究天人之际”
中的那份主动。然而,孔子也深切感悟到:人的有限生命难以揭示无限的天命。

这种推人及物的情怀,对导引令人走出“
人类中心论”
和“
自然中心论”
的怪圈,具有启迪意义: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既不能只强调人类利益而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不能只注重自然保护,而完全弃人类利益于不顾。人类利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必须兼顾,但这种兼顾,又是有“
重点”
和“
差等”
的。只有这样的生态观,才不至于使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陷入尴尬的“
二难”
境地。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6
.对孔子提出的“
畏天命”
观念的表述,不止确的一项是( )
A
.“
畏天命”
观念是孔子基于对“
天命”
的认识之后提出来的。
B
.“
畏天命”
告诉人们,要敬畏自然,否则将“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C
.面对“
天命”
,孔子是无力又无奈的,因此,他的“
畏天命”
观念包含着宿命论成分。
D
.“
畏天命”
观念表现了孑L
子在大自然面前的明智和虚怀若谷的圣人气象。
7
.对文中孔子的人与“
天命”
的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唤起人们对“
天命”
的敬畏之情,才能使天、人关系处于和谐顺应的状态。
B
.孔子意识到了“
天命”
的存在、对人事的作用及前二者的神秘性,所以要“
畏天命”

C
.“
天命”
难知,并不等于天命不可知,从而放弃对天命的追问,放弃人的主动性。
D
.孔子提H{
的“
学”
与“
思”
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力争达到对“
天命”
的“
知”

8
.下面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从“
泛爱众而亲仁”
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孑L
子将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
B
.“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是因为“
小人”
不努力学习,没有知识,无知者无畏。
C
.在强大的“
天命”
面前,孑L
子提出“
畏天命”
思想,还是没有摆脱“
自然中心论”
的怪圈。
D
.本文认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仅要强调人类利益,更要注重自然保护。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6.C(&初中.高中阅读答案ldquo;
孔子是无力又无奈的”
,理解错误)
7.D(“
目的”
,绝对化)
8.A(B.
后半句表述不对,于文无据 C.
张冠李戴 D.
误解了原文的关系,把原文的并列关系理解成了递进关系)

相关高中议论文阅读

推荐高中议论文阅读

重点栏目推荐

高中记叙文阅读 高中说明文阅读 高中议论文阅读 高中文言文阅读 高中古诗词阅读 高中现代文阅读 高中现代诗阅读 高中散文阅读 高中名著阅读 高中小说阅读 高中课内阅读 高中阅读指导
学习方法网 电脑版

© 2017 学习方法网-提供各种学习方法!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