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网
首页 > 高中阅读 > 高中议论文阅读 > 《和谐高于冲突》阅读答案 >

《和谐高于冲突》阅读答案

栏目:高中议论文阅读时间:2020-05-26
和谐高于冲突 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更强调社会和谐、以和为贵,追求 和而不同 。 春秋时期的史伯提出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形成了中华文化 和而不 和谐高于冲突
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更强调社会和谐、以和为贵,追求“
和而不同”

春秋时期的史伯提出“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形成了中华文化“
和而不同”
的思想。“
和”
所具有的“
和谐”
的意义,在我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尚书•
舜典》记载,帝舜命其乐官通过诗歌音乐,达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这说明我国古人已了解音乐促进和谐的作用,体现了早期智者对宇宙和谐的向往。我国古人反复以声乐之和比喻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和谐,从而成为一种普遍追求。如《左传》中说:“
八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可见,我国古人将音乐的和谐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人与天地等关系的模型,对“
和”
的追求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这一思想对儒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经典《礼记•
乐记》说:“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这表明,人类的和谐在根本上来源于天地的和谐,即自然的和谐。和谐是一切事物的生成原理,没有和谐就没有万物化生,和谐的实现有着深刻的宇宙论根源。宋代哲学家张载曾说:“
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显然,张载强调:从对立到和谐,不仅是天地的法则,也是社会、人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
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这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同样源远流长。《尚书•
尧典》提出:“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以后,“
协和万邦”
便成为中华世界观的典范。类似的说法还有“
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
(《周礼•
天官冢宰》)。孔子把“
和”
作为同外部世界交往的原则,提出“‘
柔远能迩,以定我王’
,平之以和也”
。构建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是中华文明几千来持续不断的理想。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汉代以后被表达为“
天人合一”
,成为中华文化的价值理想。所谓“
天人合一”
,就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注重人道(人类社会法则)和天道(宇宙普遍规律)的一致,不主张把天和人割裂开来。“
天人合一”
思想不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张天人对立,而主张天人协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而应顺从自然规律,使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相协调。我国古代的“
天人合一”
思想,一方面注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注重人在自己身上体现自然的本性,致力于人与自然统一并与自然融为一体;另一方面主张人主动配合天地的生生变化,在与自然相协调的同时协助并促进宇宙的和谐与发展。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对纠正无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顾及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观念,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中,有一种冲突意识,总想用自己的力量,以自我为中心,克服非我,宰制他者。因此,在西方历史上宗教战争非常残酷,中国则没有出现过那样的宗教战争。可以说,20
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其文化根源都不在东方。
总体来讲,同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高于冲突。
(节选自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作者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
1.
关于“
天人合一”
思想,以下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
.它不主张将人与自然割裂开来,而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追求人类社会法则与宇宙普遍规律的一致。
B
.它主张天人协调,要求人应顺从自然规律,使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相协调,而不主张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张天人对立。
C
.它既注重人在自己身上体现自然的本性,力求人与自然统一并与自然融为一体,也主张人在与自然相协调的同时,主动协助并促进宇宙的和谐与发展。
D
.在当今世界,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可以纠正人们无限制地征初中.高中阅读答案服自然、不顾及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错误观念,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很早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孔子在对《诗经》“
柔远能迩,以定我王”
句作解说时,就把“
和”
视作与外部世界交往的原则。
B.
宋代哲学家张载说:“
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显然,张载承认对立的存在,但他也指出,对立必将化为和谐。
C.
《尚书•
尧典》提出:“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用当今的话来说,“
协和万邦”
就是构建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
D.
从《左传》所言“
八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中可以看到:我国古人力图用和谐的音乐来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人与天地等关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和”
作为“
和谐”
的意义,在我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但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
和”
还具有“
和睦”
、“
和平”
、“
融合”
等意义。
B.
儒家经典《礼记•
乐记》说:“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可见,
儒家推崇礼、乐的一条重要理由,是认为礼、乐合乎天道。
C.
西方历史上的宗教战争,20
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其原因就在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注重冲突,总想用自己的力量,以自我为中心,克服非我,宰制他者。
D.
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高于冲突。在当今世界,在处理国家、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时,这种“
和谐高于冲突”
的理念不应当被忽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B(“
它┄
不主张┄
改造自然”
误。原文是“┄
不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
不强调”
并非“
不主张”
;况且,“
不主张征服自然”
固然不错,“
不主张┄
改造自然”
则荒谬。)
2.D
(“
我国古人力图……
音乐来处理┄┄
等关系”
误。原文是“
我国古人将音乐的和谐作为处理┄┄
等关系的模型”
,意即,我国古人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人与天地等关系时,希望这些关系能像音乐那样,达到和谐境界。)
3.C
(强加因果。原文倒数第二段是说,若推究事件的文化根源,可以发现:残酷的宗教战争及20
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其文化根源都在于“
在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中,有一种冲突意识……
宰制他者”
。但不能据此说,这些战争爆发的原因是“
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中的冲突意识”
,因为“
文化根源”
与“
原因”
不可等同。再说,说“
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注重冲突”
,将“
注重冲突”
说成整个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的特征,也不符原文。)

相关高中议论文阅读

推荐高中议论文阅读

重点栏目推荐

高中记叙文阅读 高中说明文阅读 高中议论文阅读 高中文言文阅读 高中古诗词阅读 高中现代文阅读 高中现代诗阅读 高中散文阅读 高中名著阅读 高中小说阅读 高中课内阅读 高中阅读指导
学习方法网 电脑版

© 2017 学习方法网-提供各种学习方法!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