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就是“说笑话”阅读答案
栏目:高中议论文阅读时间:2020-05-2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谐 就是 说笑话 。它是喜剧的雏形。王国维认为中国戏剧源于巫与优。 优 即以 谐 为职业。在古代社会中, 优 往往是一个重要的官职。《左传》《国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
谐
”
就是
“
说笑话
”
。它是喜剧的雏形。王国维认为中国戏剧源于巫与优。
“
优
”
即以
“
谐
”
为职业。在古代社会中,
“
优
”
往往是一个重要的官职。《左传》《国语》《史记》诸书都常提到优的名称。优往往同时是诗人。汉初许多文人都以优起家,东方朔、枚乘、司马相如都是著例。
谐趣是一种最原始的普遍的美感活动。凡是游戏都带有谐趣,凡是谐趣也都带有游戏。谐趣的定义可以说是:以游戏的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丑拙鄙陋和乖讹当做一种有趣的意象去欣赏。
“
谐
”
最富于社会性。艺术方面的趣味,有许多是为某阶级所特有的,
“
谐
”
则雅俗共赏,极粗鄙的人喜欢
“
谐
”
,极文雅的人也喜欢
“
谐
”
,虽然他们所喜欢的
“
谐
”
不尽相同。在一个集会中,大家正襟危坐,每个人俨然不可侵犯,彼此之间无形中有一层隔阂。但是到了谐趣发动时,这一层隔阂便涣然冰释,大家在谑浪笑敖中忘形尔我。
尽善尽美的人物不能成为谐的对象,穷凶极恶的人物也不能成为谐的对象。引起谐趣的大半介乎二者之间,多少有些缺陷而这种缺陷又不致引起深恶痛绝。最常见的是容貌的丑拙。民俗歌谣中嘲笑麻子、瞎子、聋子、驼子等等残疾人的最多,嘲笑容貌丑陋的风气自古就很盛行了。品格方面的亏缺也常为笑柄,如一首民歌:
“
门前歇仔高头马,弗是亲来也是亲;门前挂仔白席巾,嫡亲娘舅当仔陌头人。
”
寥寥数语,把中国民族性的大缺点
——
刻薄势利写得十分脱皮露骨。除这两种之外,人事的乖讹也是谐的对象,例如:
“
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
”
(《后汉书
·
刘玄传》)事情出乎常理之外,可恨亦复可笑。
谐都有讥刺的意味,不过讥刺不一定就是谐。例如《诗经
·
伐檀》中对奴隶主的讥刺:
“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兮?
”
这也是讥刺人事的乖讹,不过作者心存怨望,直率吐出,没有一点开玩笑的意味,就不能算是谐。
从几方面看,谐都具有两面性。第一,就谐笑者对于所嘲弄对象说,谐是恶意的而又不尽是恶意的,如果尽是恶意,则是直率的讥刺或咒骂。一个人既拿另一个人开玩笑,对于他就是爱恶参半。恶者恶其丑拙鄙陋,爱者爱其还可以打趣助兴。因为有这一点爱的成分,谐含有几分警告规劝的意味,可以说,凡是谐都是
“
谑而不虐
”
。其次,就谐趣情感本身说,谐是美感的而也不尽是美感的。它是美感的,因为丑拙鄙陋乖讹在成为谐的对象时,就是一种情趣饱和的意象。它不尽是美感的,因为谐的动机都是道德的或实用的,都是从道德的或实用的观点看出人事物态的不圆满,因而表示惊奇和告诫。第三,就谐笑者白己说,他所觉到的是快感而也不尽是快感。它是快感,因为丑拙鄙陋不仅带来一时乐趣。不过可笑的事物究竟是丑拙鄙陋乖讹,是人生中一种缺陷,多少不免引起惋措的情绪,所以同时伴有不快感。
(选自朱光潜《诗与谐隐》,有删改)
1.
下列有关
“
谐
”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
谐
”
是喜剧的雏形,它都带有讥刺的意味,能使人们在谐笑中认清被讥刺对象的丑陋而对其深恶痛绝。
B
.和其他艺术方面初中.高中阅读答案的趣味相比较,
“
谐
”
最富于社会性:极粗鄙的人喜欢
“
谐
”
,极文雅的人也喜欢
“
谐
”
。
C
.谐的对象主要有三个方面:容貌的丑拙、品格方面的亏缺、人事的乖讹。其中,容貌的丑拙最为常见。
D
.
“
谐
’
就是
“
说笑话
”
,开玩笑。如果人们心存怨望,直率吐出,没有一点开玩笑的意味,就不能算是谐。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古代社会中,以
“
谐
”
为职业的
“
优
”
往往是一个重要的官职,汉初的东方朔、枚乘、司马相如都曾经是优。
B
.谐趣是最原始的普遍的美感活动,其作用是多方面的,如人们正襟危坐而形成隔阂时,它能消除隔阂,话跃气氛。
C
.《诗经
·
伐檀》中对奴隶主的讥不属于谐,因为它所讥刺的对象奴隶主穷凶极恶,不符合谐的对象的要求。
D
.谐的动机都是道德的或是实用的,都是从道德的或实用的观看看出人事物态的不圆满,因此谐不完全是美感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游戏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丑拙鄙陋和乖讹当做一种有趣的意象去欣赏,这就是谐趣。
B
.一个人如果尽善尽美而没有缺陷,就失去引起谐趣的基础,也就不可能成为人们谐的对象。
C
.品格方面有亏缺的人常常成为谐的对象,在这方面,人们最喜欢通过民歌这种形式进行嘲弄。
D
.谐能给人们带来快感;同时,谐又给人们带来不快,因为嘲弄的对象毕竟带有人生中的一种缺陷。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 A“
对其深恶痛绝
”
错,据原文可知,引起人们谐趣的对象是
“
多少有些缺陷而这种缺陷又不致引起深恶痛绝
”
,
“
谐是恶意的而又不尽是恶意的
”
,人们对被讥刺的对象还带有爱的成分。
2. C
因果关系错,据原文可知,《诗经
·
伐檀》中对奴隶主的讥刺不属于谐,是因为作者心存怨望,直率吐出,没有一点开玩笑的意味。
3. C“
最喜欢通过民歌这种形式进行嘲弄
”
无中生有,原文只是举了一首民歌的例子而已。
1-3
题。
“
谐
”
就是
“
说笑话
”
。它是喜剧的雏形。王国维认为中国戏剧源于巫与优。
“
优
”
即以
“
谐
”
为职业。在古代社会中,
“
优
”
往往是一个重要的官职。《左传》《国语》《史记》诸书都常提到优的名称。优往往同时是诗人。汉初许多文人都以优起家,东方朔、枚乘、司马相如都是著例。
谐趣是一种最原始的普遍的美感活动。凡是游戏都带有谐趣,凡是谐趣也都带有游戏。谐趣的定义可以说是:以游戏的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丑拙鄙陋和乖讹当做一种有趣的意象去欣赏。
“
谐
”
最富于社会性。艺术方面的趣味,有许多是为某阶级所特有的,
“
谐
”
则雅俗共赏,极粗鄙的人喜欢
“
谐
”
,极文雅的人也喜欢
“
谐
”
,虽然他们所喜欢的
“
谐
”
不尽相同。在一个集会中,大家正襟危坐,每个人俨然不可侵犯,彼此之间无形中有一层隔阂。但是到了谐趣发动时,这一层隔阂便涣然冰释,大家在谑浪笑敖中忘形尔我。
尽善尽美的人物不能成为谐的对象,穷凶极恶的人物也不能成为谐的对象。引起谐趣的大半介乎二者之间,多少有些缺陷而这种缺陷又不致引起深恶痛绝。最常见的是容貌的丑拙。民俗歌谣中嘲笑麻子、瞎子、聋子、驼子等等残疾人的最多,嘲笑容貌丑陋的风气自古就很盛行了。品格方面的亏缺也常为笑柄,如一首民歌:
“
门前歇仔高头马,弗是亲来也是亲;门前挂仔白席巾,嫡亲娘舅当仔陌头人。
”
寥寥数语,把中国民族性的大缺点
——
刻薄势利写得十分脱皮露骨。除这两种之外,人事的乖讹也是谐的对象,例如:
“
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
”
(《后汉书
·
刘玄传》)事情出乎常理之外,可恨亦复可笑。
谐都有讥刺的意味,不过讥刺不一定就是谐。例如《诗经
·
伐檀》中对奴隶主的讥刺:
“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兮?
”
这也是讥刺人事的乖讹,不过作者心存怨望,直率吐出,没有一点开玩笑的意味,就不能算是谐。
从几方面看,谐都具有两面性。第一,就谐笑者对于所嘲弄对象说,谐是恶意的而又不尽是恶意的,如果尽是恶意,则是直率的讥刺或咒骂。一个人既拿另一个人开玩笑,对于他就是爱恶参半。恶者恶其丑拙鄙陋,爱者爱其还可以打趣助兴。因为有这一点爱的成分,谐含有几分警告规劝的意味,可以说,凡是谐都是
“
谑而不虐
”
。其次,就谐趣情感本身说,谐是美感的而也不尽是美感的。它是美感的,因为丑拙鄙陋乖讹在成为谐的对象时,就是一种情趣饱和的意象。它不尽是美感的,因为谐的动机都是道德的或实用的,都是从道德的或实用的观点看出人事物态的不圆满,因而表示惊奇和告诫。第三,就谐笑者白己说,他所觉到的是快感而也不尽是快感。它是快感,因为丑拙鄙陋不仅带来一时乐趣。不过可笑的事物究竟是丑拙鄙陋乖讹,是人生中一种缺陷,多少不免引起惋措的情绪,所以同时伴有不快感。
(选自朱光潜《诗与谐隐》,有删改)
1.
下列有关
“
谐
”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
谐
”
是喜剧的雏形,它都带有讥刺的意味,能使人们在谐笑中认清被讥刺对象的丑陋而对其深恶痛绝。
B
.和其他艺术方面初中.高中阅读答案的趣味相比较,
“
谐
”
最富于社会性:极粗鄙的人喜欢
“
谐
”
,极文雅的人也喜欢
“
谐
”
。
C
.谐的对象主要有三个方面:容貌的丑拙、品格方面的亏缺、人事的乖讹。其中,容貌的丑拙最为常见。
D
.
“
谐
’
就是
“
说笑话
”
,开玩笑。如果人们心存怨望,直率吐出,没有一点开玩笑的意味,就不能算是谐。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古代社会中,以
“
谐
”
为职业的
“
优
”
往往是一个重要的官职,汉初的东方朔、枚乘、司马相如都曾经是优。
B
.谐趣是最原始的普遍的美感活动,其作用是多方面的,如人们正襟危坐而形成隔阂时,它能消除隔阂,话跃气氛。
C
.《诗经
·
伐檀》中对奴隶主的讥不属于谐,因为它所讥刺的对象奴隶主穷凶极恶,不符合谐的对象的要求。
D
.谐的动机都是道德的或是实用的,都是从道德的或实用的观看看出人事物态的不圆满,因此谐不完全是美感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游戏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丑拙鄙陋和乖讹当做一种有趣的意象去欣赏,这就是谐趣。
B
.一个人如果尽善尽美而没有缺陷,就失去引起谐趣的基础,也就不可能成为人们谐的对象。
C
.品格方面有亏缺的人常常成为谐的对象,在这方面,人们最喜欢通过民歌这种形式进行嘲弄。
D
.谐能给人们带来快感;同时,谐又给人们带来不快,因为嘲弄的对象毕竟带有人生中的一种缺陷。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 A“
对其深恶痛绝
”
错,据原文可知,引起人们谐趣的对象是
“
多少有些缺陷而这种缺陷又不致引起深恶痛绝
”
,
“
谐是恶意的而又不尽是恶意的
”
,人们对被讥刺的对象还带有爱的成分。
2. C
因果关系错,据原文可知,《诗经
·
伐檀》中对奴隶主的讥刺不属于谐,是因为作者心存怨望,直率吐出,没有一点开玩笑的意味。
3. C“
最喜欢通过民歌这种形式进行嘲弄
”
无中生有,原文只是举了一首民歌的例子而已。
- 下一篇:沈从文《谈写字》阅读答案
- 上一篇:“文化被看做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
相关高中议论文阅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