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幸福观比较》
栏目:高中议论文阅读时间:2020-05-26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幸福观比较 乔娟 ①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乱世。孔子小心翼翼地调和着新旧社会中的矛盾,企图在其中找到新的出路,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幸福观比较
乔娟
①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乱世。孔子小心翼翼地调和着新旧社会中的矛盾,企图在其中找到新的出路,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每个人都能成为道德至上的君子,人格完善;社会在“
礼”
的规范下,尊卑有序,井井有条;统治者做到“
克己复礼”
、“
仁者爱人”
,遵循中庸之道,孔子认为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一定是幸福的。亚里士多德同样生活于社会转型过渡时期,当时整个希腊社会处于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之中。他从维护马其顿统治利益出发,既反对消极禁欲,也反对过度享乐,希望通过伦理道德平衡社会中的各种关系以实现政治社会安定和谐。这就需要每个个体在其道德行为中寻求欲望、情感、理性间的和谐。因此,二人都想通过理论的建构去调节和平衡当时他们所面临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从而达到自己理想中的社会境界。
②
孔子思想中浸透着道德的身影,因此,孔子的幸福观里,个体一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人格,加强道德修养,只有具备道德才是获得幸福的前提条件。统治者用道德原则治理国家的政事,就能稳定自己的统治,“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亚里士多德受其老师苏初中.高中阅读答案格拉底的影响,也肯定德性的重要性,认为唯有品质优良的人才能够做到公正、节制,才能为善。常人所获得的一般幸福可以通过行德来实现,依靠智德所获得的幸福才是最大的幸福。
③
享乐生活、政治生活和思辨生活是亚里士多德探讨的三种生活类型。那些崇尚声名、积极活动的人以荣誉为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以荣誉为幸福的观点太肤浅。他也反对以物质财富为幸福,因为它不是引起本身而是为了其他东西被追求。“
快乐、荣誉、德性比财富更有资格被视为生活的目的,因为他们都引起本身而被追求,然而他们看来也并非幸福(最高善)。”
④
孔子认为钱财和权势这些物质层面的东西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孔子坦荡承认追求物质的正当性,但他更加强调获取物质的方式方法是否符合正道和义,同时,他也敏锐地感觉到幸福与物质的满足并不具有必然联系。“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其中矣。不义而
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粗荼淡饭、悠然自得的生活同样有其乐趣。不行正道而取得的富贵,只是过眼浮云罢了。
⑤
亚里士多德与孔子留给后人最大的财富就是将道德和幸福联系了起来,虽然过分地讲幸福与道德的统一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起来比较困难,但将道德和幸福放在一起就是一个伟大的开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二人对幸福与道德的感悟不同,但对当今社会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却有着重要的借鉴。幸福不只有道德的成分,还需要情感。这里的情感包含对幸福的渴望、热爱以及追求幸福过程中受到稳定情感的支配。幸福的元素应该包含有道德,有热情。
(《人民论坛》
第17
期)
1
.下列关于“
幸福观”
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均认为要想达到理想的社会境界,其途径是通过理论构建去调和复杂的社会矛盾。
B
.亚里士多德在肯定德性的重要性方面,继承了苏格拉底的衣钵,认为获得幸福是靠行德与智德来实现的。
C
.孔子对钱财与权势不回避,他强调了物质的满足与幸福不具有必然联系,所以与符合正道和义有联系。
D
.幸福不是拥有道德的成分,就是需要情感,而情感的范围应包括对幸福的渴望、热爱以及追求幸福。
2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第①②
段,介绍了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均产生于复杂的时代背景,他们对幸福观的认识有共同之处:认为幸福与道德密不可分。
B
.第③④
段,介绍了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在幸福观的认识上面的不同点:幸福与物质的关系各有侧重,孔子承认追求物质的正当性。
C
.第⑤
段,指出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对幸福与道德的感悟虽然不同,但有助于当今社会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D
.本文通过比较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两人幸福观,他们均倡导仁爱,目的是为今天的人们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提供了理性的思考。
3
.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3
分)
A
.孔子一直尝试调和新旧社会的矛盾,力求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认为在尊卑有序、遵循中庸之道的社会是理想的幸福境地。
B
.孔子认为个人要想获得幸福,就须完善自身的道德人格,提高道德修养。统治阶级用幸福观治理国家的政事,就能稳定自己的统治。
C
.那些崇尚声名、积极活动的人以荣誉为幸福,亚里士多德对此表示异议,他认为生活的目的应该是去追求快乐、荣誉、德性和财富。
D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幸福与道德的感悟不同,但是他们给人类做出了最大贡献就是将道德与幸福统一起来。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乔娟
①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乱世。孔子小心翼翼地调和着新旧社会中的矛盾,企图在其中找到新的出路,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每个人都能成为道德至上的君子,人格完善;社会在“
礼”
的规范下,尊卑有序,井井有条;统治者做到“
克己复礼”
、“
仁者爱人”
,遵循中庸之道,孔子认为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一定是幸福的。亚里士多德同样生活于社会转型过渡时期,当时整个希腊社会处于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之中。他从维护马其顿统治利益出发,既反对消极禁欲,也反对过度享乐,希望通过伦理道德平衡社会中的各种关系以实现政治社会安定和谐。这就需要每个个体在其道德行为中寻求欲望、情感、理性间的和谐。因此,二人都想通过理论的建构去调节和平衡当时他们所面临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从而达到自己理想中的社会境界。
②
孔子思想中浸透着道德的身影,因此,孔子的幸福观里,个体一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人格,加强道德修养,只有具备道德才是获得幸福的前提条件。统治者用道德原则治理国家的政事,就能稳定自己的统治,“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亚里士多德受其老师苏初中.高中阅读答案格拉底的影响,也肯定德性的重要性,认为唯有品质优良的人才能够做到公正、节制,才能为善。常人所获得的一般幸福可以通过行德来实现,依靠智德所获得的幸福才是最大的幸福。
③
享乐生活、政治生活和思辨生活是亚里士多德探讨的三种生活类型。那些崇尚声名、积极活动的人以荣誉为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以荣誉为幸福的观点太肤浅。他也反对以物质财富为幸福,因为它不是引起本身而是为了其他东西被追求。“
快乐、荣誉、德性比财富更有资格被视为生活的目的,因为他们都引起本身而被追求,然而他们看来也并非幸福(最高善)。”
④
孔子认为钱财和权势这些物质层面的东西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孔子坦荡承认追求物质的正当性,但他更加强调获取物质的方式方法是否符合正道和义,同时,他也敏锐地感觉到幸福与物质的满足并不具有必然联系。“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其中矣。不义而
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粗荼淡饭、悠然自得的生活同样有其乐趣。不行正道而取得的富贵,只是过眼浮云罢了。
⑤
亚里士多德与孔子留给后人最大的财富就是将道德和幸福联系了起来,虽然过分地讲幸福与道德的统一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起来比较困难,但将道德和幸福放在一起就是一个伟大的开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二人对幸福与道德的感悟不同,但对当今社会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却有着重要的借鉴。幸福不只有道德的成分,还需要情感。这里的情感包含对幸福的渴望、热爱以及追求幸福过程中受到稳定情感的支配。幸福的元素应该包含有道德,有热情。
(《人民论坛》
第17
期)
1
.下列关于“
幸福观”
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均认为要想达到理想的社会境界,其途径是通过理论构建去调和复杂的社会矛盾。
B
.亚里士多德在肯定德性的重要性方面,继承了苏格拉底的衣钵,认为获得幸福是靠行德与智德来实现的。
C
.孔子对钱财与权势不回避,他强调了物质的满足与幸福不具有必然联系,所以与符合正道和义有联系。
D
.幸福不是拥有道德的成分,就是需要情感,而情感的范围应包括对幸福的渴望、热爱以及追求幸福。
2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第①②
段,介绍了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均产生于复杂的时代背景,他们对幸福观的认识有共同之处:认为幸福与道德密不可分。
B
.第③④
段,介绍了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在幸福观的认识上面的不同点:幸福与物质的关系各有侧重,孔子承认追求物质的正当性。
C
.第⑤
段,指出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对幸福与道德的感悟虽然不同,但有助于当今社会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D
.本文通过比较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两人幸福观,他们均倡导仁爱,目的是为今天的人们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提供了理性的思考。
3
.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3
分)
A
.孔子一直尝试调和新旧社会的矛盾,力求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认为在尊卑有序、遵循中庸之道的社会是理想的幸福境地。
B
.孔子认为个人要想获得幸福,就须完善自身的道德人格,提高道德修养。统治阶级用幸福观治理国家的政事,就能稳定自己的统治。
C
.那些崇尚声名、积极活动的人以荣誉为幸福,亚里士多德对此表示异议,他认为生活的目的应该是去追求快乐、荣誉、德性和财富。
D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幸福与道德的感悟不同,但是他们给人类做出了最大贡献就是将道德与幸福统一起来。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 下一篇:“泰山封禅是泰山最重要的历史文
- 上一篇:《国学的焦灼》阅读答案
相关高中议论文阅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