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山水与文学》
栏目:高中议论文阅读时间:2020-05-26
山水与文学 《文心雕龙》有谓 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的话,一若只有在庄老告退以后,山水诗才可以成立。其实,在山水诗人谢灵运的作品中就含有不少的老庄思想,如 昔在老子,至 山水与文学
《文心雕龙》有谓“
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的话,一若只有在庄老告退以后,山水诗才可以成立。其实,在山水诗人谢灵运的作品中就含有不少的老庄思想,如“
昔在老子,至理成篇”
(《陇西行》),“
游子值颓暮,爱似庄念昔”
(《永初七月十六日之郡而发都》)一类的诗句,随处可见。谢灵运及其以前的庾阐诸人山水诗的出现,正是玄学盛行后的产物,像《宋书》卷六十七《谢灵运传序论》所说的:“
有晋中兴,玄风独振;为学穷于柱下,博物止乎七篇”
,亦即《文心雕龙》中所说的“
诗必柱下(老)之旨归,赋乃漆园(庄)之义疏”
。这类诗,是老庄思想在人生上尚未能落实而出现的玄学概念性的诗。凡属于概念性的诗,必是抽象的,恶劣的诗;仅有思辨而未能落实于人生之上的老庄思想,就老庄思想上的归趋上说,也是浮薄的老庄思想。刘勰所说的“
庄老告退”
,是指上述这些玄学概念诗的告退;而“
山水方滋”
,正是老庄思想在文学上落实的必然归结。因为谢灵运并不曾真正安于老庄的人生态度,所以他的山水诗,缺乏恬适自然之致。老庄思想,尤其是庄子的自然思想,在文学方面的成熟、收获,只能首推陶渊明了。
在魏晋以前,通过文学看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
比”
与“
兴”
的关系。在此种关系中,人的主体性占有很明显的地位,所以也只赋予自然人格化,很少将自己自然化。在这里,人很少主动地去追寻自然,乏不会在自然中求得人生的安顿。孔子的“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依然是比兴的意义;仁者智者,依然是以仁智为其人生,而不会以山水为其人生。庄子对世俗感到沉浊而要求超越于世俗之上的思想,会于不知不觉之中,使人要求超越人间世而归向自然。他的物化精神,可赋予自然以人格化,也可赋予人格以自然化。这样便可以使人进一步想在自然中——
山水中,安顿自己的生命。同时,在魏晋以前,山水与人的情绪相融,不一定出于以山水为美的对象,也不一定是为了满足美的要求。但到魏晋时代,则主要是以山水为美的对象,主要是为了满足追寻者美的要求。
谢灵运的“
寻山陟岭,必遍幽峻。岩障千重,其不备尽登蹑”
,是在魏晋时代追寻山水之美的风气下所形成的极端的例子。把这种心情反映在文学作品上,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所说:“
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
这种心情、态度,正是魏晋玄学的产物。
5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谢灵运虽然深受玄学思想影响,但他并未以老庄高中.初中阅读答案思想为人生态度,所以他的山水诗缺乏恬适自然之致。
B
.通过文学看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
比”
与“
兴”
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人和自然的双向转换关系。
C
.在魏晋时代,山水与人的情绪相融,则主要是以山水为审美的对象,为了满足自我对美的要求。
D
.追寻山水,满足追寻者美的要求,“
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
,这种态度,正是魏晋玄学的产物。
6
.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庄老告退,山水方滋”
意思是,老子、庄子思想淡化或消退之后山水诗和山水文学才真正兴起。
B
.在“
诗必柱下(老)之旨归,赋乃漆园(庄)之义疏”
指导下产生的山水诗才是成熟的山水文学。
C
.孔子的“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强调的重点依然是仁智而不是山水,是仁智的比兴而不是山水的审美。
D
.“
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障千重,莫不备尽登蹑”
,说明魏晋时代的诗人无不主动积极地追求山水之美。
7
.下列对玄学与文学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魏晋玄学的盛行,直接导致了山水诗的概念化、抽象化,这类诗不仅在文学上是恶劣的,在思想上也是浮薄的。
B
.山水诗的出现,正是玄学盛行之后的产物。陶渊明的田园诗标志着玄学思想在文学方面的成熟与收获。
C
.玄学思想的盛行,扭转了魏晋以前文学中只赋予自然以人格化,而很少将自己加以自然化的现象。
D
.在玄学思想的影响下,诗人既以山水为审美对象,又以山水来安顿人生,创作出恬适自然的文学样式与文学风格。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文心雕龙》有谓“
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的话,一若只有在庄老告退以后,山水诗才可以成立。其实,在山水诗人谢灵运的作品中就含有不少的老庄思想,如“
昔在老子,至理成篇”
(《陇西行》),“
游子值颓暮,爱似庄念昔”
(《永初七月十六日之郡而发都》)一类的诗句,随处可见。谢灵运及其以前的庾阐诸人山水诗的出现,正是玄学盛行后的产物,像《宋书》卷六十七《谢灵运传序论》所说的:“
有晋中兴,玄风独振;为学穷于柱下,博物止乎七篇”
,亦即《文心雕龙》中所说的“
诗必柱下(老)之旨归,赋乃漆园(庄)之义疏”
。这类诗,是老庄思想在人生上尚未能落实而出现的玄学概念性的诗。凡属于概念性的诗,必是抽象的,恶劣的诗;仅有思辨而未能落实于人生之上的老庄思想,就老庄思想上的归趋上说,也是浮薄的老庄思想。刘勰所说的“
庄老告退”
,是指上述这些玄学概念诗的告退;而“
山水方滋”
,正是老庄思想在文学上落实的必然归结。因为谢灵运并不曾真正安于老庄的人生态度,所以他的山水诗,缺乏恬适自然之致。老庄思想,尤其是庄子的自然思想,在文学方面的成熟、收获,只能首推陶渊明了。
在魏晋以前,通过文学看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
比”
与“
兴”
的关系。在此种关系中,人的主体性占有很明显的地位,所以也只赋予自然人格化,很少将自己自然化。在这里,人很少主动地去追寻自然,乏不会在自然中求得人生的安顿。孔子的“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依然是比兴的意义;仁者智者,依然是以仁智为其人生,而不会以山水为其人生。庄子对世俗感到沉浊而要求超越于世俗之上的思想,会于不知不觉之中,使人要求超越人间世而归向自然。他的物化精神,可赋予自然以人格化,也可赋予人格以自然化。这样便可以使人进一步想在自然中——
山水中,安顿自己的生命。同时,在魏晋以前,山水与人的情绪相融,不一定出于以山水为美的对象,也不一定是为了满足美的要求。但到魏晋时代,则主要是以山水为美的对象,主要是为了满足追寻者美的要求。
谢灵运的“
寻山陟岭,必遍幽峻。岩障千重,其不备尽登蹑”
,是在魏晋时代追寻山水之美的风气下所形成的极端的例子。把这种心情反映在文学作品上,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所说:“
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
这种心情、态度,正是魏晋玄学的产物。
5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谢灵运虽然深受玄学思想影响,但他并未以老庄高中.初中阅读答案思想为人生态度,所以他的山水诗缺乏恬适自然之致。
B
.通过文学看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
比”
与“
兴”
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人和自然的双向转换关系。
C
.在魏晋时代,山水与人的情绪相融,则主要是以山水为审美的对象,为了满足自我对美的要求。
D
.追寻山水,满足追寻者美的要求,“
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
,这种态度,正是魏晋玄学的产物。
6
.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庄老告退,山水方滋”
意思是,老子、庄子思想淡化或消退之后山水诗和山水文学才真正兴起。
B
.在“
诗必柱下(老)之旨归,赋乃漆园(庄)之义疏”
指导下产生的山水诗才是成熟的山水文学。
C
.孔子的“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强调的重点依然是仁智而不是山水,是仁智的比兴而不是山水的审美。
D
.“
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障千重,莫不备尽登蹑”
,说明魏晋时代的诗人无不主动积极地追求山水之美。
7
.下列对玄学与文学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魏晋玄学的盛行,直接导致了山水诗的概念化、抽象化,这类诗不仅在文学上是恶劣的,在思想上也是浮薄的。
B
.山水诗的出现,正是玄学盛行之后的产物。陶渊明的田园诗标志着玄学思想在文学方面的成熟与收获。
C
.玄学思想的盛行,扭转了魏晋以前文学中只赋予自然以人格化,而很少将自己加以自然化的现象。
D
.在玄学思想的影响下,诗人既以山水为审美对象,又以山水来安顿人生,创作出恬适自然的文学样式与文学风格。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 下一篇:《论中国智慧之“天人合一”》阅
- 上一篇:《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阅读
相关高中议论文阅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