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对话与兴味》阅读答案
栏目:高中议论文阅读时间:2020-05-26
填空、对话与兴味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作品,而只能被称为第一文本。经由阅读之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在存在 填空、对话与兴味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作品,而只能被称为“第一文本”。经由阅读之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在”存在状态,成为“自为”的存在,即作为审美对象即“第二文本”而存在。由此可见,“第二文本”是在“第一文本”的基础上,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结果。
(
一)
填空、对话
波兰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加登(Roman Ingarden
,1893
—1970)
指出,在文学作品的诸层次结构中,语言现象中的语词一声音关系是固定的,词、句、段各级语音单位的意义及组合也是不变的,而表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方面层等,则带有虚构的纯粹意向性特征,本身是模糊的、难以明晰界说的。至于思想观念及其他形而上的蕴含,更是混沌朦胧的,因此,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读者自己去体验、去“填空”。正是在此基础上,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进而指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与之相近,德国阐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Hans-Ceorge Gadamer
,1900-)
也早已指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与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的。文本是一种吁请、呼唤,它渴求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伽达默尔还指出,文学作品的意义并非取决于一次对话,而是取决于无限的对话。因为文本属于无限绵延着的历史,历史不断,对话便永在绵延之中。因此,文学作品的意义往往是多重的,不确定的,变动不居的。一段文本或一件艺术作品的真正意义的发现永远没有止境,是一个与历史本身相同的无限过程。所以,伽达默尔强调艺术作品是“开放”的,流动的,随着不同读者的参与对话,同一文本必会生出无数不同的“第二文本”。
(
二)
兴味
中国古代文论中强调的“兴味”,实际也已包含着与英加登的“填空”、伊瑟尔“召唤结构”、伽达默尔的“对话”相近的见解。孔子“诗可以兴”的见解,按宋人朱熹的解释,即为“感发志意”,也就是说,读诗可以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通过想象和联想,感悟体味诗中的意蕴。南北朝时的钟嵘,在《诗品序》中进而提出了“滋味说”。钟嵘所谓“滋味”,主要是指当时的五言诗言简意丰,可以“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特征。唐人司空图亦从阅读欣赏的角度指出,诗的高妙境界在于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也就是说,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中国古代文论中诸如此类的“兴味”之说,与西方现代文论中的“填空”“召唤结构”“对话”等见解,显然有着相通之处。
实际上,不论英加登的“填空”说、伊瑟尔“召唤结构”说,还是伽达默尔的“对话”说,以及中国古代的“兴味”观,所揭示的都是文学作品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它所指明的正是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从文学作品本身而言,造成这种方式和特征的根本原因是:第一,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读者看到的文学作品只是抽象性文字符号的系列组合,而不是可以直接构成审美对象的物质形态的形体、色彩、线条之类。文学文本中的文字符号,只有经由读者的理解、想象、体验,才能还原为可以构成审美的形象,而这种“还原”过程必会伴随读者的再创造因素。第二,与其他科学著作相比,文学作品主要使用的是描述性语言,有着明显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不可能像科学著作那样准确、严密和清晰。因此,文学作品的接受,只有伴随着读者在文字符号基础上展开的想象才能进行。&ldqu高中.初中阅读答案o;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这诗句看起来虽是形象可感的,但实际上却隐含着文字符号难以尽述的无数“空白”:园中究竟是怎样的春色?
枝头盛开着多少杏花?
花儿开到怎样的程度?
园墙用什么建成?
有着怎样的高度?
以及诗句中包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有着怎样的审美意义?
……所有这些,都必须经由读者自己去“填空”,去“对话”,去“兴味”。
13
、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第二文本、填空、对话。(6
分)
14
、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现代文论的见解有何相通之处?
为什么?
请用不多于90
字的语言对这两个问题加以表述。(6
分)
15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作品。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请联系你阅读过的文学名著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00
字。(8
分)
参考答案:
13
、第二文本:通过不同的读者与文本“
对话”
,得到文本的再解读意义。
填空: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发挥再创造的才能,对文本的最终完成。
对话:文本是一种吁请、呼唤,它渴求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
对话”
。
14
、 相通之处:所揭示的都是文学作品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
原因:第一,文学作品只是抽象性文字符号的系列组合;
第二,文学作品主要使用的是描述性语言,有着明显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15
、答案要点:作品如果能不仅仅是传统四大名著,得分可以高一点儿,各位同学要注意创新,体现自我个性与知识涵养。
鼓励持反对意见的观点,但也必须充分、可信服,要能够自圆其说。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作品,而只能被称为“第一文本”。经由阅读之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在”存在状态,成为“自为”的存在,即作为审美对象即“第二文本”而存在。由此可见,“第二文本”是在“第一文本”的基础上,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结果。
(
一)
填空、对话
波兰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加登(Roman Ingarden
,1893
—1970)
指出,在文学作品的诸层次结构中,语言现象中的语词一声音关系是固定的,词、句、段各级语音单位的意义及组合也是不变的,而表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方面层等,则带有虚构的纯粹意向性特征,本身是模糊的、难以明晰界说的。至于思想观念及其他形而上的蕴含,更是混沌朦胧的,因此,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读者自己去体验、去“填空”。正是在此基础上,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进而指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与之相近,德国阐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Hans-Ceorge Gadamer
,1900-)
也早已指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与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的。文本是一种吁请、呼唤,它渴求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伽达默尔还指出,文学作品的意义并非取决于一次对话,而是取决于无限的对话。因为文本属于无限绵延着的历史,历史不断,对话便永在绵延之中。因此,文学作品的意义往往是多重的,不确定的,变动不居的。一段文本或一件艺术作品的真正意义的发现永远没有止境,是一个与历史本身相同的无限过程。所以,伽达默尔强调艺术作品是“开放”的,流动的,随着不同读者的参与对话,同一文本必会生出无数不同的“第二文本”。
(
二)
兴味
中国古代文论中强调的“兴味”,实际也已包含着与英加登的“填空”、伊瑟尔“召唤结构”、伽达默尔的“对话”相近的见解。孔子“诗可以兴”的见解,按宋人朱熹的解释,即为“感发志意”,也就是说,读诗可以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通过想象和联想,感悟体味诗中的意蕴。南北朝时的钟嵘,在《诗品序》中进而提出了“滋味说”。钟嵘所谓“滋味”,主要是指当时的五言诗言简意丰,可以“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特征。唐人司空图亦从阅读欣赏的角度指出,诗的高妙境界在于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也就是说,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中国古代文论中诸如此类的“兴味”之说,与西方现代文论中的“填空”“召唤结构”“对话”等见解,显然有着相通之处。
实际上,不论英加登的“填空”说、伊瑟尔“召唤结构”说,还是伽达默尔的“对话”说,以及中国古代的“兴味”观,所揭示的都是文学作品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它所指明的正是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从文学作品本身而言,造成这种方式和特征的根本原因是:第一,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读者看到的文学作品只是抽象性文字符号的系列组合,而不是可以直接构成审美对象的物质形态的形体、色彩、线条之类。文学文本中的文字符号,只有经由读者的理解、想象、体验,才能还原为可以构成审美的形象,而这种“还原”过程必会伴随读者的再创造因素。第二,与其他科学著作相比,文学作品主要使用的是描述性语言,有着明显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不可能像科学著作那样准确、严密和清晰。因此,文学作品的接受,只有伴随着读者在文字符号基础上展开的想象才能进行。&ldqu高中.初中阅读答案o;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这诗句看起来虽是形象可感的,但实际上却隐含着文字符号难以尽述的无数“空白”:园中究竟是怎样的春色?
枝头盛开着多少杏花?
花儿开到怎样的程度?
园墙用什么建成?
有着怎样的高度?
以及诗句中包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有着怎样的审美意义?
……所有这些,都必须经由读者自己去“填空”,去“对话”,去“兴味”。
13
、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第二文本、填空、对话。(6
分)
14
、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现代文论的见解有何相通之处?
为什么?
请用不多于90
字的语言对这两个问题加以表述。(6
分)
15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作品。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请联系你阅读过的文学名著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00
字。(8
分)
参考答案:
13
、第二文本:通过不同的读者与文本“
对话”
,得到文本的再解读意义。
填空: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发挥再创造的才能,对文本的最终完成。
对话:文本是一种吁请、呼唤,它渴求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
对话”
。
14
、 相通之处:所揭示的都是文学作品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
原因:第一,文学作品只是抽象性文字符号的系列组合;
第二,文学作品主要使用的是描述性语言,有着明显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15
、答案要点:作品如果能不仅仅是传统四大名著,得分可以高一点儿,各位同学要注意创新,体现自我个性与知识涵养。
鼓励持反对意见的观点,但也必须充分、可信服,要能够自圆其说。
- 下一篇:“为什么说悲剧缓和情绪净化心灵
- 上一篇:《论快乐(节选) 钱钟书》阅读
相关高中议论文阅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