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 金开诚》阅读答案
栏目:高中议论文阅读时间:2020-05-26
语言与文化 金开诚 由于某一民族的语言从来就是传播与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所以语言便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民族文化色彩与意味。个体在学习说话的过程中,便可能受到民族文化的熏 语言与文化
金开诚
由于某一民族的语言从来就是传播与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所以语言便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民族文化色彩与意味。个体在学习说话的过程中,便可能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一代代人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是本民族的文化得到传承、形成传统的重要途径之一。
幼儿说话,最早会叫爸爸、妈妈,他在学会这两个词的同时,定然把它们同父母的具体形象相联系,而这形象则是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中国男人和中国妇女;后来幼儿又逐渐感知父母在家庭中的不同分工、地位和处境,并分出对“严父慈母”的不同情感和态度,这些情况当然是由传统的历史文化决定的。因此,在幼儿心目中,爸爸、妈妈这两个词,是与一些富于感性的表象以及一定的情感色彩相联系的。
中国有许多独特的名胜,说起那些地名,中国人的感受就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毫无意味的符号。例如中国古代说到塞北与江南,便分别含有不同的意味。江南人说到苏杭,也有特定的文化感受,因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早已深入人心。说苏杭说到“烟柳画桥”,这又有独特的意味。其实,世界上各个国家大都有柳有桥,但是只有中国人说“烟柳画桥”,而且比较多见的是用来描写江南景色。它所含有的意味,是只有中国人才能深入感受的。
中国人说东南西北与春夏秋冬,也各有不同的语感或联想。这既是因为人们对四方、四季的气候、景观与生态有不同的感受,也因为传统文化把四方、四季同金木水火土五行相配。气候、景观、生态初中.高中阅读答案与五行混合在一起,给人一种模糊的感受:即东方,春季有温暖和煦之感;南方.夏季有炎热蓬勃之感;西方,秋季有清凉萧瑟之感;北方,冬季有寒冷肃杀之感。这样的语感是中国特有的,而且有的人还辨析得相当精确。例如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太白纯以气象取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这很能说明李白用词之准与王国维感受之准。比如首句“西风”就不能换成“东风”“南风”,因为这二者给人以阳和之感,不能与“残照”协调相配;“北风”则流于凄厉,不如“西风”的萧飒更利于全景统一。下句四字假如换成“秦家陵阙”或“隋家陵阙”,原词的“气象”也不免减色;而对不同“气象”的感受则有赖于对秦、汉、隋三朝的历史面貌和文化特色有较多的印象积累,方能形成某种“完形感”,从而觉出此处只有用“汉家陵阙”气象最好。
小孩学话当然不会有如此深刻的与历史文化相联系的语感,但从他学话开始,那凝结在字词上的历史、文化意味却会逐渐被语言使用者感知,对他产生熏陶或感染,这确实是毫无疑义的。至于那些字面本身就有思想倾向或情感色彩的字词,对学话人的影响就更加直接了。由于这种思想倾向和情感色彩也是受社会文化制约的,因此所谓影响也就是通过学话用话而受到文化的熏陶。
(摘编自金开诚《文化随笔》)
6
.下列对于“语言与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依靠语言来传播的,因此人们在用语言进行日常交流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传播本民族的文化。
B
.在幼儿心目中,“爸爸”“妈妈”这两个词是与爸爸妈妈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的,并且两个词有着不同的感情色彩。
C
.中国那些名胜的名称在中国人看来,不只是抽象的符号,它们含有不同的意味,这是由独特的文化感受决定的。
D
.个体在学话的过程中,会或多或少地感知到字词中的文化意味,从而逐渐受到民族文化的感染或熏陶。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苏州、杭州本是两个地名,“烟柳画桥”一词赋予了其独特的文化意味,这意味是很多外国人难以感受得到的。
B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东西南北、春夏秋冬与五行相配,使得汉语中“东西南北、春夏秋冬”这些词语摆脱了气候、生态的感受,成为模糊的概念。
C
.“汉家陵阙”与“秦家陵阙”、“隋家陵阙”的气象不同,这种不同产生于汉朝、秦朝、隋朝这三个朝代留下的历史面貌和文化特色的差异。
D
.因受社会文化制约,有些字词字面本身就具有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因此学习这些字词也就受到了文化的熏陶。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民族文化要得以传承并形成传统,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而学好汉语,是我们中华儿女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B
.塞北与江南,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具有不同的文化意味,不再只是两个语言符号,其中的文化意味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到的。
C
.李白诗句“西风残照”之“西风”不能换成“东风”“南风”,是因为“西风”给人清凉萧瑟之感,与“残照”协调统一。
D
.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要代代相传,只能通过一代代人认真学习、研究本民族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感染、熏陶。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
9
分)
6
.
A
7
.
B
8
.
D
金开诚
由于某一民族的语言从来就是传播与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所以语言便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民族文化色彩与意味。个体在学习说话的过程中,便可能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一代代人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是本民族的文化得到传承、形成传统的重要途径之一。
幼儿说话,最早会叫爸爸、妈妈,他在学会这两个词的同时,定然把它们同父母的具体形象相联系,而这形象则是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中国男人和中国妇女;后来幼儿又逐渐感知父母在家庭中的不同分工、地位和处境,并分出对“严父慈母”的不同情感和态度,这些情况当然是由传统的历史文化决定的。因此,在幼儿心目中,爸爸、妈妈这两个词,是与一些富于感性的表象以及一定的情感色彩相联系的。
中国有许多独特的名胜,说起那些地名,中国人的感受就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毫无意味的符号。例如中国古代说到塞北与江南,便分别含有不同的意味。江南人说到苏杭,也有特定的文化感受,因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早已深入人心。说苏杭说到“烟柳画桥”,这又有独特的意味。其实,世界上各个国家大都有柳有桥,但是只有中国人说“烟柳画桥”,而且比较多见的是用来描写江南景色。它所含有的意味,是只有中国人才能深入感受的。
中国人说东南西北与春夏秋冬,也各有不同的语感或联想。这既是因为人们对四方、四季的气候、景观与生态有不同的感受,也因为传统文化把四方、四季同金木水火土五行相配。气候、景观、生态初中.高中阅读答案与五行混合在一起,给人一种模糊的感受:即东方,春季有温暖和煦之感;南方.夏季有炎热蓬勃之感;西方,秋季有清凉萧瑟之感;北方,冬季有寒冷肃杀之感。这样的语感是中国特有的,而且有的人还辨析得相当精确。例如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太白纯以气象取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这很能说明李白用词之准与王国维感受之准。比如首句“西风”就不能换成“东风”“南风”,因为这二者给人以阳和之感,不能与“残照”协调相配;“北风”则流于凄厉,不如“西风”的萧飒更利于全景统一。下句四字假如换成“秦家陵阙”或“隋家陵阙”,原词的“气象”也不免减色;而对不同“气象”的感受则有赖于对秦、汉、隋三朝的历史面貌和文化特色有较多的印象积累,方能形成某种“完形感”,从而觉出此处只有用“汉家陵阙”气象最好。
小孩学话当然不会有如此深刻的与历史文化相联系的语感,但从他学话开始,那凝结在字词上的历史、文化意味却会逐渐被语言使用者感知,对他产生熏陶或感染,这确实是毫无疑义的。至于那些字面本身就有思想倾向或情感色彩的字词,对学话人的影响就更加直接了。由于这种思想倾向和情感色彩也是受社会文化制约的,因此所谓影响也就是通过学话用话而受到文化的熏陶。
(摘编自金开诚《文化随笔》)
6
.下列对于“语言与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依靠语言来传播的,因此人们在用语言进行日常交流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传播本民族的文化。
B
.在幼儿心目中,“爸爸”“妈妈”这两个词是与爸爸妈妈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的,并且两个词有着不同的感情色彩。
C
.中国那些名胜的名称在中国人看来,不只是抽象的符号,它们含有不同的意味,这是由独特的文化感受决定的。
D
.个体在学话的过程中,会或多或少地感知到字词中的文化意味,从而逐渐受到民族文化的感染或熏陶。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苏州、杭州本是两个地名,“烟柳画桥”一词赋予了其独特的文化意味,这意味是很多外国人难以感受得到的。
B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东西南北、春夏秋冬与五行相配,使得汉语中“东西南北、春夏秋冬”这些词语摆脱了气候、生态的感受,成为模糊的概念。
C
.“汉家陵阙”与“秦家陵阙”、“隋家陵阙”的气象不同,这种不同产生于汉朝、秦朝、隋朝这三个朝代留下的历史面貌和文化特色的差异。
D
.因受社会文化制约,有些字词字面本身就具有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因此学习这些字词也就受到了文化的熏陶。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民族文化要得以传承并形成传统,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而学好汉语,是我们中华儿女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B
.塞北与江南,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具有不同的文化意味,不再只是两个语言符号,其中的文化意味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到的。
C
.李白诗句“西风残照”之“西风”不能换成“东风”“南风”,是因为“西风”给人清凉萧瑟之感,与“残照”协调统一。
D
.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要代代相传,只能通过一代代人认真学习、研究本民族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感染、熏陶。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
9
分)
6
.
A
7
.
B
8
.
D
- 下一篇:《剑侠小说》阅读答案
- 上一篇:《收藏是一种物证》阅读
相关高中议论文阅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