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网
首页 > 高中阅读 > 高中议论文阅读 > 《“和”之内涵与定位》阅读答案 >

《“和”之内涵与定位》阅读答案

栏目:高中议论文阅读时间:2020-05-26
和之内涵与定位 李中华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该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的理念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 “和”之内涵与定位
李中华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该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的理念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据《国语

郑语》,郑桓公问史伯:“周其弊乎?
”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而抛弃“和”。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ldqu初中.高中阅读答案o;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因此,
“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多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则只能是“同则不继”。《说文》:“继者,续也。”因此,“不继”则为“绝”,即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史伯认为,这样的道理随处可见::
如“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一种声音构不成动听的音乐,一种颜色构不成美丽的图画,一种味道构不成美味佳肴,一种事物则无从比较。
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
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即后来儒家所谓的“中庸”。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这样才能使汤的味道平正适中而增加食欲。如果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还能去喝它呢?也如同琴瑟,如果老是弹一种音调,谁还能听它呢?由此晏婴得出一个结论:“同之不可也如是。”
春秋末期,处于社会急剧分化、急剧变动中的孔子,继史伯、晏婴等思想家的“和同之辨”,更明确地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后来所称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把殷周以来蕴涵在六经之中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进一步启发了先秦诸子对“和”的深入讨论,遂使“和”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新华文摘》2009
第1
期)
12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史伯提出“
和”
与“
同”
两个概念,标志着“
和”
的理念趋于成熟。
B
.史伯认为周必然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
去和而取同”

C
.“
和同之辨”
体现了中国哲学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D
.晏婴说“
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的意思是“
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

13
.下列行为,符合“
和谐理念”
的一项是


A
.与同学称兄道弟,经常投其所好,尽量不给他提意见,彼此相安无事,一团和气。
B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90
代苏联解体,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
C
.伊朗落选的总统候选人穆萨维及其支持者,号召民众继续不顾政府禁令,参加原订于6
月17
13
时30
分在德黑兰举行的“
没有口号的沉默”
新游行。
D
.1917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聘请左派和激进派人士李大钊、陈独秀当教授,也请来身穿马褂、拖着一条长辫的复辟派人物辜鸿铭来教英国文学。
14
. “
和”
的理念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6
分)
参考答案:
12.A
B
项,由第二段中“
据《国语•
郑语》,郑桓公问史伯:‘
周其弊乎?’
史伯回答说:‘
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
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
去和而取同’”
可知是正确的。C
项,整合第四段“‘
和’
与‘
同’
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
和’
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及最后一段的“
和同之辨”
可知是正确的。D
项,由第6
段对晏婴语意的解说可知是正确的。)
13
.D
(和谐理念的核心是“
和实生物”
和“
和而不同”
两个命题。A
项只有“
和”
而无“
不同”
,不符合和谐理念。B
项两个阵营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C
项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冲突,都不是和谐共处。只有D
项蔡元培坚持“
兼容并包”
的办学方正请来不同思想的学者任教,使北大生机勃勃,符合“
和谐理念”
。)
14
.(1
)殷周时期积累了丰富的“
和”
的思想资源;(2
)西周末史伯提出“
和”
与“
同”
对举和“
和实生物”
命题。(3
)春秋时晏婴扩展和深化了“
和同之辨”
体现“
中庸”
思想;春秋末期,孔子明确提出“
和而不同”
,将“
和”
的思想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中。(4
)先秦诸子对“
和”
进行了深入讨论,使“
和”
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每点2
分,答出3
点给满分)

相关高中议论文阅读

推荐高中议论文阅读

重点栏目推荐

高中记叙文阅读 高中说明文阅读 高中议论文阅读 高中文言文阅读 高中古诗词阅读 高中现代文阅读 高中现代诗阅读 高中散文阅读 高中名著阅读 高中小说阅读 高中课内阅读 高中阅读指导
学习方法网 电脑版

© 2017 学习方法网-提供各种学习方法!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