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字恭嗣,南阳安众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
栏目:高中文言文阅读时间:2020-05-2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 9 题。 刘?字恭嗣,南阳安众人也。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属。太祖在长安,欲亲征蜀,?上疏曰: 圣人不以智轻俗,王者不以人废言 。故能成功于千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
——
9
题。
刘?字恭嗣,南阳安众人也。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属。太祖在长安,欲亲征蜀,?上疏曰:“圣人不以智轻俗,王者不以人废言。故能成功于千载者,必以近察远,智周于独断者,不耻于下问,亦欲博采必尽于众也。且韦弦①非能言之物,而圣贤引以自匡。臣才智?浅,愿自比于韦弦。昔乐毅能以弱燕破大齐,而不能以轻兵定即墨者,夫自为计者虽弱必固,欲自溃者虽强必败也。自殿下起军以来,三十余,敌无不破,强无不服。今以海内之兵,百胜之威,而孙权负险于吴,刘备不宾于蜀。夫夷狄之臣,不当冀州之卒,权、备之籍,不比袁绍之业,然本初②以亡,
而二寇未捷,非?弱于今而智武于昔也。斯自为计者,与欲自溃者异势耳。故文王伐崇,三驾不下,归而修德,然后服之。秦为诸侯,所征必服,及兼天下,东向称帝,匹夫大呼而社稷用隳。是力毙于外,而不恤民于内也。臣恐边寇非六国之敌,而世不乏才,土崩之势,此不可不察也。天下有重得,有重失:势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得也;势不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失也。于今之计,莫若料四方之险,择要害之处而守之,选天下之甲卒,随方面而岁更焉。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则国富民安矣。”太祖遂进前而报?曰:“非但君当知臣,臣亦当知君。今欲使吾坐行西伯③之德,恐非其人也。”?著书数十篇,及与丁仪共论刑礼,皆传于世。文帝即王位,为侍中,赐爵关内侯。黄初二卒。
【注】①
韦弦,语出《韩非子》“
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
,后比喻外界的启迪和教益。用以警戒、规劝。②
本初,袁绍字本初。③
西伯,即周文王。
(选自 《三国志 ·
魏书二十一》,有删节)
8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
.
太祖辟为丞相掾属
辟:征召
B
.
而圣贤引以自匡
匡:纠正
C
.
不当冀州之卒
当:充当
D
.
匹夫大呼而社稷用隳
隳:毁坏
9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3
分)
A
.
必以近察远
固
以
怪之矣
B
.
亦欲博采必尽于众也
不求闻达于诸侯
C
.
欲自溃者虽强必败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
也
D
.
而
孙权负险于吴
君子博学
而
日参省乎己
10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
1
)
圣人不以智轻俗,王者不以人废言。
(
3
分)
(
2
)
臣恐边寇非六国之敌,而世不乏才,土崩之势,此不可不察也。
(
5
分)
11.
第Ⅰ卷文言文中,
对于太祖“
欲亲征蜀”
,刘?的态度是什么?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刘?“
善于说理”
的一个事例,并简要分析。
(
5
分)
12
.用斜线(
/
)给下面的短文(即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初中.高中阅读答案句。(限划
5
处)(
4
分)
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则国富民安矣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8.
【答案】
C
【解析】当:比得上,相抵,相当。
9.
【答案】
B
【解析】在,介词。
A.
凭借,介词/
通“
已”
,已经,副词;
C.
表陈述,助词/
表判断,助词;
D.
表转折,连词/
表递进,连词。
10.
(1)
译文:
圣人不会因为(自己)聪明而轻视普通人,王者不会因为某人不好(或:不喜欢某人)而摒弃(那个人的)观点(或:不理会他的话是否有道理)。
[
3
分。译对“
轻”
与“
废”
各1
分,译对大意1
分。轻:轻视,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废:摒弃,废弃。]
(2)
译文:我担心(我们)边界的敌人并不是像六国那样(容易对付)的敌人,而现今之世也不缺乏有才能的人,(那就可能出现政权像)土堆崩塌的情况,这不能够不注意啊。
[
(
5
分)每分句1
分,大意准确,无语病1
分]
11.
对于太祖打算亲自带兵出征蜀国,刘?的态度是反对的。(
1
分)
事例一:刘?以韦弦自比,(
2
分)希望太祖能接受自己的意见。(
2
分)
事例二:刘?举出乐毅能打败强大的齐国却不能攻下小小的即墨城的事例,(
2
分)用古代的事实提醒太祖要“
自为计”
。(
2
分)
事例三:刘?分析了过去的袁绍与现在孙权、刘备的不同,(
2
分)通过形势对比警醒太祖。(
2
分)
事例四:刘?举出周文王伐崇的事例(
2
分),含蓄地引导太祖向周文王学习先修德,然后再使敌人归附。
(
2
分)
[
5
分。态度,
1
分;
举出事例,
2
分;简要分析,
2
分。
]
12
殿下可高枕于广夏/
潜思于治国/
广农桑/
事从节约/
修之旬/
则国富民安矣
(
4
分,每对一处得1
分)
8
——
9
题。
刘?字恭嗣,南阳安众人也。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属。太祖在长安,欲亲征蜀,?上疏曰:“圣人不以智轻俗,王者不以人废言。故能成功于千载者,必以近察远,智周于独断者,不耻于下问,亦欲博采必尽于众也。且韦弦①非能言之物,而圣贤引以自匡。臣才智?浅,愿自比于韦弦。昔乐毅能以弱燕破大齐,而不能以轻兵定即墨者,夫自为计者虽弱必固,欲自溃者虽强必败也。自殿下起军以来,三十余,敌无不破,强无不服。今以海内之兵,百胜之威,而孙权负险于吴,刘备不宾于蜀。夫夷狄之臣,不当冀州之卒,权、备之籍,不比袁绍之业,然本初②以亡,
而二寇未捷,非?弱于今而智武于昔也。斯自为计者,与欲自溃者异势耳。故文王伐崇,三驾不下,归而修德,然后服之。秦为诸侯,所征必服,及兼天下,东向称帝,匹夫大呼而社稷用隳。是力毙于外,而不恤民于内也。臣恐边寇非六国之敌,而世不乏才,土崩之势,此不可不察也。天下有重得,有重失:势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得也;势不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失也。于今之计,莫若料四方之险,择要害之处而守之,选天下之甲卒,随方面而岁更焉。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则国富民安矣。”太祖遂进前而报?曰:“非但君当知臣,臣亦当知君。今欲使吾坐行西伯③之德,恐非其人也。”?著书数十篇,及与丁仪共论刑礼,皆传于世。文帝即王位,为侍中,赐爵关内侯。黄初二卒。
【注】①
韦弦,语出《韩非子》“
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
,后比喻外界的启迪和教益。用以警戒、规劝。②
本初,袁绍字本初。③
西伯,即周文王。
(选自 《三国志 ·
魏书二十一》,有删节)
8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
.
太祖辟为丞相掾属
辟:征召
B
.
而圣贤引以自匡
匡:纠正
C
.
不当冀州之卒
当:充当
D
.
匹夫大呼而社稷用隳
隳:毁坏
9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3
分)
A
.
必以近察远
固
以
怪之矣
B
.
亦欲博采必尽于众也
不求闻达于诸侯
C
.
欲自溃者虽强必败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
也
D
.
而
孙权负险于吴
君子博学
而
日参省乎己
10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
1
)
圣人不以智轻俗,王者不以人废言。
(
3
分)
(
2
)
臣恐边寇非六国之敌,而世不乏才,土崩之势,此不可不察也。
(
5
分)
11.
第Ⅰ卷文言文中,
对于太祖“
欲亲征蜀”
,刘?的态度是什么?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刘?“
善于说理”
的一个事例,并简要分析。
(
5
分)
12
.用斜线(
/
)给下面的短文(即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初中.高中阅读答案句。(限划
5
处)(
4
分)
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则国富民安矣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8.
【答案】
C
【解析】当:比得上,相抵,相当。
9.
【答案】
B
【解析】在,介词。
A.
凭借,介词/
通“
已”
,已经,副词;
C.
表陈述,助词/
表判断,助词;
D.
表转折,连词/
表递进,连词。
10.
(1)
译文:
圣人不会因为(自己)聪明而轻视普通人,王者不会因为某人不好(或:不喜欢某人)而摒弃(那个人的)观点(或:不理会他的话是否有道理)。
[
3
分。译对“
轻”
与“
废”
各1
分,译对大意1
分。轻:轻视,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废:摒弃,废弃。]
(2)
译文:我担心(我们)边界的敌人并不是像六国那样(容易对付)的敌人,而现今之世也不缺乏有才能的人,(那就可能出现政权像)土堆崩塌的情况,这不能够不注意啊。
[
(
5
分)每分句1
分,大意准确,无语病1
分]
11.
对于太祖打算亲自带兵出征蜀国,刘?的态度是反对的。(
1
分)
事例一:刘?以韦弦自比,(
2
分)希望太祖能接受自己的意见。(
2
分)
事例二:刘?举出乐毅能打败强大的齐国却不能攻下小小的即墨城的事例,(
2
分)用古代的事实提醒太祖要“
自为计”
。(
2
分)
事例三:刘?分析了过去的袁绍与现在孙权、刘备的不同,(
2
分)通过形势对比警醒太祖。(
2
分)
事例四:刘?举出周文王伐崇的事例(
2
分),含蓄地引导太祖向周文王学习先修德,然后再使敌人归附。
(
2
分)
[
5
分。态度,
1
分;
举出事例,
2
分;简要分析,
2
分。
]
12
殿下可高枕于广夏/
潜思于治国/
广农桑/
事从节约/
修之旬/
则国富民安矣
(
4
分,每对一处得1
分)
- 下一篇:《李白诗集》后序 阅读答案
- 上一篇:《温造》阅读答案及翻译
相关高中文言文阅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