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问治民于管子”阅读答案及分析
栏目:高中文言文阅读时间:2020-05-26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 )~( 5 )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 ① 。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 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 善。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
)~(
5
)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
“
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
“
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
”
桓公曰:
“
请闻其说。
”
管仲对曰:
“
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其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
【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
1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停止
B.泽命不渝,信也 渝:坚持
C
.
公修公族
,
家修家族
修
:
治理
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济:渡过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
本题考查的几个文言词语,都是比较常见的文言实词。正确作答本题,首先要,准确把握这几个文言词语的意思,其次,要分析每个选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是否符合文意。A
项的“
已”
是一个常用词,其本义是“
停止”
,如“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学不可以已”
中的“
已”
都是“
停止”
之义。这个意义符合此处语境的需要,桓公希望管仲不要停止,继续说下去,所以A
选项是正确的。B
选项“
渝”
的词义从上下文可判断出,应为“
改变”
,考生学过“
始终不渝”“
坚贞不渝”
等成语,对“
渝”
的这一词义也应该比较熟悉。“
渝”
没有“
坚持”
的意思,所以B
选项是不正确的。C
选项的“
修”
有“
整治,治理”
的意思,如“
室坏不修”
(《项脊轩志》),这个意思也符合语境,所以C
选项是正确的。D
选项中的“
济”
,其基本意义就是“
过河”“
渡”
,如“
朝济而夕设版焉”
、“
同舟共济”
等。这个意思也符合此处语境,所以D
选项是正确的。
考生错答此题,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为做题时不够认真仔细,如,对B
选项的错误判断大多是受“
不渝”
的意思影响;二是对上下文的分析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如,不会根据上下文分析“
勿已”
的意思,因此错选A
选项。
(
2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初中.高中阅读答案结于君
B.拱手而问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
.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此亡秦之续耳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
正确作答本题,需要准确掌握相关虚词的用法,正确分析语境,根据上下文语义关系判断每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
选项的文言虚词“
于”
,在第一句中是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相当于“
在”“
到”
;在第二句中也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
同”“
与”
。B
选项的文言虚词“
而”
,在第一句中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在第二句中是连词,连接“
朝济”
和“
夕设版”
两个动作,表示顺承关系。C
选项的文言虚词“
则”
,在两句中都是连词,相当于“
就”“
那么”
。D
选项的文言虚词“
之”
,在第一句中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在第二句中,也是助词,相当于“
的”
。因此,C
选项是正确选项。
考生错答本题,主要原因是阅读文言文时缺乏语感,或者缺乏语法分析,对结构稍复杂的文言句子,就分理不清,以致错误判断虚词的意义和作用。如“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中的“之”用在“仲父”和“言此三者”这一主谓结构之间,意在表明这一主谓结构已不能成为一个句子,而是做“闻”的宾语了。当然,错答本题的考生,也有人是因为对已学过的文言文掌握不够牢固。
(
3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
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
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
③省刑罚,薄赋敛
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⑤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言文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级。
本题要求选出全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其中“直接”“以民为本思想”是判断的标准。另外,要根据上下文,准确理解六句话的意思,以确定是否符合题干给出的判断标准。第①句是管子针对齐桓公询问的“治民”之策,认为要体恤百姓疾苦,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第②句是目前齐国存在的弊端,是实行民本思想的根源,不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第③句是管仲爱民之道的直接表现;第④句是桓公为落实管仲的民本思想而采取的行动;第⑤句是说国家“之本”即为百姓,有了百姓,方可“霸王、举大事”;第⑥句是桓公接受管仲民本思想后,实行的具体措施,不直接体现民本思想。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所给的六个语句中,第①③⑤句是全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因此A
选项是正确选项。
考生错答本题,主要是因为审题不仔细,没有注意到题干中的“直接”和“体现以民为本思想”中的“思想”,在分析过程中,将思想和行为混为一谈,因而难以作出取舍。
1
)~(
5
)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
“
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
“
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
”
桓公曰:
“
请闻其说。
”
管仲对曰:
“
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其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
【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
1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停止
B.泽命不渝,信也 渝:坚持
C
.
公修公族
,
家修家族
修
:
治理
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济:渡过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
本题考查的几个文言词语,都是比较常见的文言实词。正确作答本题,首先要,准确把握这几个文言词语的意思,其次,要分析每个选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是否符合文意。A
项的“
已”
是一个常用词,其本义是“
停止”
,如“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学不可以已”
中的“
已”
都是“
停止”
之义。这个意义符合此处语境的需要,桓公希望管仲不要停止,继续说下去,所以A
选项是正确的。B
选项“
渝”
的词义从上下文可判断出,应为“
改变”
,考生学过“
始终不渝”“
坚贞不渝”
等成语,对“
渝”
的这一词义也应该比较熟悉。“
渝”
没有“
坚持”
的意思,所以B
选项是不正确的。C
选项的“
修”
有“
整治,治理”
的意思,如“
室坏不修”
(《项脊轩志》),这个意思也符合语境,所以C
选项是正确的。D
选项中的“
济”
,其基本意义就是“
过河”“
渡”
,如“
朝济而夕设版焉”
、“
同舟共济”
等。这个意思也符合此处语境,所以D
选项是正确的。
考生错答此题,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为做题时不够认真仔细,如,对B
选项的错误判断大多是受“
不渝”
的意思影响;二是对上下文的分析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如,不会根据上下文分析“
勿已”
的意思,因此错选A
选项。
(
2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初中.高中阅读答案结于君
B.拱手而问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
.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此亡秦之续耳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
正确作答本题,需要准确掌握相关虚词的用法,正确分析语境,根据上下文语义关系判断每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
选项的文言虚词“
于”
,在第一句中是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相当于“
在”“
到”
;在第二句中也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
同”“
与”
。B
选项的文言虚词“
而”
,在第一句中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在第二句中是连词,连接“
朝济”
和“
夕设版”
两个动作,表示顺承关系。C
选项的文言虚词“
则”
,在两句中都是连词,相当于“
就”“
那么”
。D
选项的文言虚词“
之”
,在第一句中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在第二句中,也是助词,相当于“
的”
。因此,C
选项是正确选项。
考生错答本题,主要原因是阅读文言文时缺乏语感,或者缺乏语法分析,对结构稍复杂的文言句子,就分理不清,以致错误判断虚词的意义和作用。如“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中的“之”用在“仲父”和“言此三者”这一主谓结构之间,意在表明这一主谓结构已不能成为一个句子,而是做“闻”的宾语了。当然,错答本题的考生,也有人是因为对已学过的文言文掌握不够牢固。
(
3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
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
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
③省刑罚,薄赋敛
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⑤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言文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级。
本题要求选出全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其中“直接”“以民为本思想”是判断的标准。另外,要根据上下文,准确理解六句话的意思,以确定是否符合题干给出的判断标准。第①句是管子针对齐桓公询问的“治民”之策,认为要体恤百姓疾苦,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第②句是目前齐国存在的弊端,是实行民本思想的根源,不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第③句是管仲爱民之道的直接表现;第④句是桓公为落实管仲的民本思想而采取的行动;第⑤句是说国家“之本”即为百姓,有了百姓,方可“霸王、举大事”;第⑥句是桓公接受管仲民本思想后,实行的具体措施,不直接体现民本思想。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所给的六个语句中,第①③⑤句是全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因此A
选项是正确选项。
考生错答本题,主要是因为审题不仔细,没有注意到题干中的“直接”和“体现以民为本思想”中的“思想”,在分析过程中,将思想和行为混为一谈,因而难以作出取舍。
- 下一篇:“从来中国小说,十九以喜剧散场”
- 上一篇:《杨慎,字用修》阅读
相关高中文言文阅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