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网
首页 > 高中阅读 > 高中说明文阅读 > 《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 >

《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

栏目:高中说明文阅读时间:2020-05-26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初中.高中阅读答案
天叫一候,3
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分为72
候24
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104
,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
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
一个节气”
。每运行360
度,共经历24
个节气,每月2
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
节气”
,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
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
中气”
,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气”
和“
中气”
交替出现,各历时15
天,现在人们已经把“
节气”
和“
中气”
统称为“
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至民间有“
冬至饺子夏至面”“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6.
下列对“
二十四节气”
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B.
我国古代把5
天叫一候,3
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分72
候24
节气,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
C.
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有指导农事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D.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7.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阳沿黄经每运行15
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
一个节气”
,一共经历24
个节气,“
节气”“
中气”
交替出现,现在人们把它们统称为“
节气”

B.
二十四节气的制订经历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公元前104
,邓平等人在《太初历》中正式将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并明确了其天文位置。
C.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温在一中的升降变化。
D.“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的谚语讲述的是一的二十四个节气的顺序,民众对此耳熟能详。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影响,这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B.
民间“
冬至饺子夏至面”“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等说法说明夏至、暑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许多民俗活动也在这些节令里开展。
C. “
惊蛰”
用天上初现惊雷和地下蛰伏的虫子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而在我国南方虫子根本不蛰伏,所以无法有“
惊蛰”
一说。
D.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6.B
(张冠李戴。“
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
错,应是用阳历划分。)
7.C

(无中生有。小雪、大雪反映的是降水现象,不是气温的变化。)
8.B

(A.
绝对化。原文为“
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紧密”
而不是全部。 C.
主观臆断。虽然节气反映的是典型北方气候特点,但说南方没有“
惊蛰”
是错误的(原文无据)。D.
因果倒置。因为二十四节气内涵丰富,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所以才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高中说明文阅读

推荐高中说明文阅读

重点栏目推荐

高中记叙文阅读 高中说明文阅读 高中议论文阅读 高中文言文阅读 高中古诗词阅读 高中现代文阅读 高中现代诗阅读 高中散文阅读 高中名著阅读 高中小说阅读 高中课内阅读 高中阅读指导
学习方法网 电脑版

© 2017 学习方法网-提供各种学习方法!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