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网
首页 > 高中阅读 > 高中说明文阅读 > “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携带数吨硫酸铁粉末启航前往南极”阅读答案 >

“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携带数吨硫酸铁粉末启航前往南极”阅读答案

栏目:高中说明文阅读时间:2020-05-2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携带数吨硫酸铁粉末启航前往南极,以研究能否以硫酸铁为 肥料 促进南极海域海藻等微生物的生长来减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
题。(每小题5
分,共20
分)
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携带数吨硫酸铁粉末启航前往南极,以研究能否以硫酸铁为“
肥料”
促进南极海域海藻等微生物的生长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该小组的9
名研究人员来自东英吉利亚大学和普利茅斯海洋实验室。预计科学家们将于2
月开始进行实验,届时他们将把数吨硫酸铁倾倒入南极海域,同时还将向海中释放硫化六氟化合物示踪剂,该示踪剂可检测硫酸铁的变化和去向。
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理论在上世纪20
代就被提出,此后科学家们一直在对这一理论进行检验完善。科学家们近来在位于赤道的太平洋海域进行实验时曾发现,硫酸铁确实能起到让“
蓝色海洋变绿”
的作用。硫酸铁不仅可大幅度促进该海域硅藻等藻类高中.初中阅读答案的生长,而且一些微生物体内的叶绿素还因此增加了30
多倍。
科学家们认为,在南极海域研究铁元素与海洋生产力的关系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因为南极海域被认为在地球海洋中是最“
缺铁”
的,而这种营养缺乏很可能对该海域海洋生产力造成了某种程度的限制。另外,与作为二氧化碳源的太平洋等海域不同,南极海域可吸收温室气体,其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可起到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的目的。
不过,科学家们同时也指出投放硫酸铁后海中浮游生物会增加,这是否会成为一个新的温室气体来源尚需研究。
14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国际科学家小组研究内容的一项是(

A
、以硫酸铁为“
肥料”
促进南极海域微生物的生长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B
、向南极海域倾倒硫酸铁。
C
、向南极海域投放硫酸铁以增加浮游生物数量。
D
、向南极海域释放硫化六氟化合物示踪剂。
15
、国际科学家小组进行向海洋投放硫酸铁研究的可行性依据是(

A
、上世纪20
代提出的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理论。
B
、硫酸铁可以让蓝色海洋变绿。
C
、硫酸铁可大幅度提高海域硅藻等藻类的生长,促进叶绿素增长。
D
、试验证明铁元素可以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
16
、对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二氧化碳的情况不同,它们的相互作用保持了空气含量的平衡。
B
、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二氧化碳的情况不同,南极海域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大气中二氧化碳总量将出现负增长。
C
、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温室气体的情况不同,南极海域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效果将更显著。
D
、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温室气体的情况不同,南极海域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可吸收温室气体,并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
17
、对文中提供的信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向海中释放的硫化六氟化合物示踪剂既可检测硫酸铁的去向,也可辅助硫酸铁起到让“
蓝色海洋变绿”
的作用。
B
、海洋生产力提高包括让蓝色海洋变绿,促进海域硅藻等藻类的生长,使微生物体内的叶绿素成倍增长。
C
、在南极研究铁元素与海洋生产力的关系,既有该海域的特殊性,又对减缓全球变暖具有重要意义。
D
、向海洋投放硫酸铁后,可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但又形成新的温室气体来源,需慎重行事。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4
、C
(A
项与第一段结尾一句完全吻合。B
项与第一段第一句和第二段后半段吻合。D
项与第二段后半段吻合。C
项与最后一段内容吻合,但它不是这次研究的内容)
15
、A
(根据第三段,理论依据是第一句话提出的“
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理论”
。B
、C
、D
三项是对这一理论的的具体表述,属于原文“
此后科学家们一直在对这一理论进行检验和完善”
的内容)
16
、C
(A
项后半句的意思在画线句中没有涉及。B
项“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总量将出现负增长”
与原句意思似是而非。“
负增长”
指增长率为负值,即在规模、数量等方面有所减少或下降。根据划线句,南极海域海洋生产力提高后,的确能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总量是否减少或下降,仅从这一划线句不得而知。D
项中“
南极海域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可吸收温室气体”
与原文直接冲突。原文是说本来就可以吸收温室气体,不必等到海洋生产力提高后才具有)
17
、C
(A
项中后半句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B
项说海洋生产力包括三项内容,把“
让海洋变绿”“
提高藻类生长”“
促进叶绿素成倍增长”
并列。根据原文第三段后半段,“
让海洋变绿”
不过是后二者一个形象化的说法而已,不能与后二者并列。C
项与原文第四段内容完全吻合。D
项“
但又形成”
在原文最后一段中的表述为“
是否会形成”“
尚待研究”
,不吻合)

相关高中说明文阅读

推荐高中说明文阅读

重点栏目推荐

高中记叙文阅读 高中说明文阅读 高中议论文阅读 高中文言文阅读 高中古诗词阅读 高中现代文阅读 高中现代诗阅读 高中散文阅读 高中名著阅读 高中小说阅读 高中课内阅读 高中阅读指导
学习方法网 电脑版

© 2017 学习方法网-提供各种学习方法!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