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乾《鼓声》阅读
栏目:高中散文阅读时间:2020-05-26
鼓 声 萧 乾 在所有的乐器中,鼓同我这一生关系似乎更为密切些。 倘若你闭上眼睛使劲回忆,总可以追想出自己孩提时代玩过的一两件玩具。我曾经这么试过。浮现在我眼帘里的,总 鼓
声
萧 乾
在所有的乐器中,鼓同我这一生关系似乎更为密切些。
倘若你闭上眼睛使劲回忆,总可以追想出自己孩提时代玩过的一两件玩具。我曾经这么试过。浮现在我眼帘里的,总是一只拨浪鼓,鼓面大约只有铜钱那么大,是杏黄色的,两边各拴着一根红丝绳,绳端是颗透明或半透明的玻璃珠子。鼓槌是比筷子还细的竹棍,攥在手心里只要轻轻那么一摇撼,那两颗珠子便甩动起来,拨浪拨浪地在鼓面上敲出细碎响声。拨浪鼓给我带来过无限快乐,它那清脆的声音曾冲破我儿时的孤寂。
四五岁上,在我开始懂事的时候,另一种鼓进入我的生活了。当时,北京有一种穿街走巷收购旧物的商贩。不同于一般的商贩,他们不是短打扮,往往身穿长褂,右肩上搭着条细长的钱口袋。那是他用以夺走穷人最后一点生活用品的资本。他一只手里握着个鼓槌,另一只拿的是比我幼时玩的那种大不了多少的小鼓,北京市民通称他们作“
打鼓儿的”
。
在我心坎上,“
打鼓儿的”
是一种文雅的强盗
。每逢这种人进家门一趟,我们就少了一件家具。“
打鼓儿的”
吆喊的是收买珍珠翡翠,玛瑙玉器,可我们那一带连见也没见过那种贵重物件。通常请”
打鼓儿的”
过目的,不是现由娃娃腕子上剥下的镯子,就是家里仅剩的一件木器——
炕桌。“
打鼓儿的”
也料到卖主都是些揭不开锅的,走进来脸上照例是那副不屑一顾的神情,然后撇嘴摇头说:“
值不得几个大钱,还是留着使吧。”
经过卖主再三央求,他才丢下几吊钱,过不大多会儿,掸瓶呀,条案呀,就随着那清脆的鼓声永远地消失了。
我母亲“
接三”①
的那个晚上,鼓声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更为可怕的阴影。大概是为了体面吧,家里请来一台由两三个和尚组成的“
焰口”②
。我作为“
孝子”
,跪在灵旁。也不知道他们诵的是什么经,反正咚咚嚓嚓闹腾了一宵。我又哆哆嗦嗦地站在一条板凳上,扒着棺材沿儿同母亲告了别。然后,棺材上了盖,斧头就把它钉死了。
多来,鼓声给我带来的是棺材、和尚和死亡的影子。
鼓声再度出现在生活中,是一九四九十月一日。那一天腰鼓队走过天安门时,我才体会到鼓声的雄壮,鼓声的优美。多少世纪以来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搬掉了。还有什么乐器比鼓更能表达人们的喜悦,更能表现出一个重生的民族坚定而自信的步伐呢!成千的腰鼓队员排列着,整齐得像棋盘,个个头上用毛巾扎着麻花,咚——
咚——
咚咚咚。声音单调吗?一点也不觉得。因为每一声咚咚都敲出对旧事物的诅咒,敲出对新兰的人民共和国美好的祝愿。
接着,一九五?的冬天,我在湖南岳阳县筻口乡又听见鼓声了。咚咚咚,一天堆浸着世世代代农民鲜血的地契燃着了。除了鼓,还有什么乐器更能表达从奴隶变成主人的狂喜呢!
然而六十代中期,鼓声突然变了,变成对自己人的威胁。
一九六七吧,我住在——
更确切地说,是我被赶到一条小胡同里。隔壁住了一位老寡妇,她身边只有个独子。他们仿佛也是经抄家被赶到那里一间小东屋的。听说学校的“
文革小组”
要那个独子到边远地区插队,老寡妇舍不得让他走。于是,每天中午就从居委会那边咚冬咚她敲起鼓来,初中.高中阅读答案越敲越近。敲到寡妇门前,鼓点更紧了,而且堵着寡妇门口一敲就是几十分钟。鼓声里充满了杀气,好像有千军万马在包围。老寡妇由于怕四邻每天都得陪着受罪,终于还是让独子走了。
那阵子,什么单位大约都不乏一些轻力壮的鼓手,手持槌,嘣嘣嘣,真是耀武扬威。鼓越做越大。先是威风凛凛地站在平板三轮上敲,“
九大”
时就上了彩车。
那阵子,三天两头都得跟在鼓后面游行。有时是为了庆祝一些来路不明的“
最高指示”
,有时是为了“
报喜”
。那时鼓声起的是窒息大脑的作用,然而有时候脑子又偏偏还喜欢动那么一下。“
出版史上的奇迹:三天之内赶印出两本书来!”
当整个民族文化都瘫痪了时,这报的算是什么“
喜”
呢!
然而生活在德谟克利斯的剑刃下,脑子的闸门可得拧紧呀!生命就靠那拧紧功夫来维系。
这三四,鼓声不那么频繁了。鼓还是要敲的,管弦乐队、铜管乐队都少不了它.重大庆典也还是要敲锣打鼓的,那属于鼓的正常使用。然而鼓声不再是杀气腾腾的了,它不再对自己人显示威风,这真是大好事。有时候我也暗自担心,那些轻鼓手会不会不甘寂寞、会不会手痒昵?
今天,国家需要的不是轰轰烈烈的锣鼓喧天
。一场旷日持久的动乱之后,它需要的是埋头苦干,踏踏实实地为社会主义修篱补墙,添砖添瓦。让马达和电子的声音压倒鼓声吧!恰当地、有节制地使用,鼓声可以振奋人心;滥用,响过了头,鼓声的作用照样也可以走向反面。
(原载于1981
7
月24
日《人民日报》)
【注】①
接三:旧时人死后第三日入殓,将棺材盖钉上,俗称“
接三”
。②
焰口:旧时人死后,请和尚诵经超度亡魂,又称“
放焰口”
。
11
.结合全文,简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4
分)
12
.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的含意。(6
分)
(1
)在我心坎上,“
打鼓儿的”
是一种文雅的强盗。
(2
)今天,国家需要的不是轰轰烈烈的锣鼓喧天。
13
.对鼓声,作者在情感上有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6
分)
14
.本文主题深刻,在构思、描写等方面也极具特色,请就其中的两个方面,结台文本加以赏析。(8
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声
萧 乾
在所有的乐器中,鼓同我这一生关系似乎更为密切些。
倘若你闭上眼睛使劲回忆,总可以追想出自己孩提时代玩过的一两件玩具。我曾经这么试过。浮现在我眼帘里的,总是一只拨浪鼓,鼓面大约只有铜钱那么大,是杏黄色的,两边各拴着一根红丝绳,绳端是颗透明或半透明的玻璃珠子。鼓槌是比筷子还细的竹棍,攥在手心里只要轻轻那么一摇撼,那两颗珠子便甩动起来,拨浪拨浪地在鼓面上敲出细碎响声。拨浪鼓给我带来过无限快乐,它那清脆的声音曾冲破我儿时的孤寂。
四五岁上,在我开始懂事的时候,另一种鼓进入我的生活了。当时,北京有一种穿街走巷收购旧物的商贩。不同于一般的商贩,他们不是短打扮,往往身穿长褂,右肩上搭着条细长的钱口袋。那是他用以夺走穷人最后一点生活用品的资本。他一只手里握着个鼓槌,另一只拿的是比我幼时玩的那种大不了多少的小鼓,北京市民通称他们作“
打鼓儿的”
。
在我心坎上,“
打鼓儿的”
是一种文雅的强盗
。每逢这种人进家门一趟,我们就少了一件家具。“
打鼓儿的”
吆喊的是收买珍珠翡翠,玛瑙玉器,可我们那一带连见也没见过那种贵重物件。通常请”
打鼓儿的”
过目的,不是现由娃娃腕子上剥下的镯子,就是家里仅剩的一件木器——
炕桌。“
打鼓儿的”
也料到卖主都是些揭不开锅的,走进来脸上照例是那副不屑一顾的神情,然后撇嘴摇头说:“
值不得几个大钱,还是留着使吧。”
经过卖主再三央求,他才丢下几吊钱,过不大多会儿,掸瓶呀,条案呀,就随着那清脆的鼓声永远地消失了。
我母亲“
接三”①
的那个晚上,鼓声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更为可怕的阴影。大概是为了体面吧,家里请来一台由两三个和尚组成的“
焰口”②
。我作为“
孝子”
,跪在灵旁。也不知道他们诵的是什么经,反正咚咚嚓嚓闹腾了一宵。我又哆哆嗦嗦地站在一条板凳上,扒着棺材沿儿同母亲告了别。然后,棺材上了盖,斧头就把它钉死了。
多来,鼓声给我带来的是棺材、和尚和死亡的影子。
鼓声再度出现在生活中,是一九四九十月一日。那一天腰鼓队走过天安门时,我才体会到鼓声的雄壮,鼓声的优美。多少世纪以来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搬掉了。还有什么乐器比鼓更能表达人们的喜悦,更能表现出一个重生的民族坚定而自信的步伐呢!成千的腰鼓队员排列着,整齐得像棋盘,个个头上用毛巾扎着麻花,咚——
咚——
咚咚咚。声音单调吗?一点也不觉得。因为每一声咚咚都敲出对旧事物的诅咒,敲出对新兰的人民共和国美好的祝愿。
接着,一九五?的冬天,我在湖南岳阳县筻口乡又听见鼓声了。咚咚咚,一天堆浸着世世代代农民鲜血的地契燃着了。除了鼓,还有什么乐器更能表达从奴隶变成主人的狂喜呢!
然而六十代中期,鼓声突然变了,变成对自己人的威胁。
一九六七吧,我住在——
更确切地说,是我被赶到一条小胡同里。隔壁住了一位老寡妇,她身边只有个独子。他们仿佛也是经抄家被赶到那里一间小东屋的。听说学校的“
文革小组”
要那个独子到边远地区插队,老寡妇舍不得让他走。于是,每天中午就从居委会那边咚冬咚她敲起鼓来,初中.高中阅读答案越敲越近。敲到寡妇门前,鼓点更紧了,而且堵着寡妇门口一敲就是几十分钟。鼓声里充满了杀气,好像有千军万马在包围。老寡妇由于怕四邻每天都得陪着受罪,终于还是让独子走了。
那阵子,什么单位大约都不乏一些轻力壮的鼓手,手持槌,嘣嘣嘣,真是耀武扬威。鼓越做越大。先是威风凛凛地站在平板三轮上敲,“
九大”
时就上了彩车。
那阵子,三天两头都得跟在鼓后面游行。有时是为了庆祝一些来路不明的“
最高指示”
,有时是为了“
报喜”
。那时鼓声起的是窒息大脑的作用,然而有时候脑子又偏偏还喜欢动那么一下。“
出版史上的奇迹:三天之内赶印出两本书来!”
当整个民族文化都瘫痪了时,这报的算是什么“
喜”
呢!
然而生活在德谟克利斯的剑刃下,脑子的闸门可得拧紧呀!生命就靠那拧紧功夫来维系。
这三四,鼓声不那么频繁了。鼓还是要敲的,管弦乐队、铜管乐队都少不了它.重大庆典也还是要敲锣打鼓的,那属于鼓的正常使用。然而鼓声不再是杀气腾腾的了,它不再对自己人显示威风,这真是大好事。有时候我也暗自担心,那些轻鼓手会不会不甘寂寞、会不会手痒昵?
今天,国家需要的不是轰轰烈烈的锣鼓喧天
。一场旷日持久的动乱之后,它需要的是埋头苦干,踏踏实实地为社会主义修篱补墙,添砖添瓦。让马达和电子的声音压倒鼓声吧!恰当地、有节制地使用,鼓声可以振奋人心;滥用,响过了头,鼓声的作用照样也可以走向反面。
(原载于1981
7
月24
日《人民日报》)
【注】①
接三:旧时人死后第三日入殓,将棺材盖钉上,俗称“
接三”
。②
焰口:旧时人死后,请和尚诵经超度亡魂,又称“
放焰口”
。
11
.结合全文,简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4
分)
12
.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的含意。(6
分)
(1
)在我心坎上,“
打鼓儿的”
是一种文雅的强盗。
(2
)今天,国家需要的不是轰轰烈烈的锣鼓喧天。
13
.对鼓声,作者在情感上有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6
分)
14
.本文主题深刻,在构思、描写等方面也极具特色,请就其中的两个方面,结台文本加以赏析。(8
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 下一篇:《被移植的树 李浩》阅读答
- 上一篇:《奈曼旗的宝贝》阅读答案
相关高中散文阅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