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苏州的识者》阅读答案
栏目:高中散文阅读时间:2020-05-26
苏州的识者 对于向往已久的大好河山的古迹,逐渐就形成了三种态度。一种是死心死意的回避。衡阳的石鼓书院已经变成了歌舞厅,我可以不去,打死也不去。庐山上已经建满了横七竖 苏州的识者
对于向往已久的大好河山的古迹,逐渐就形成了三种态度。一种是死心死意的回避。衡阳的石鼓书院已经变成了歌舞厅,我可以不去,打死也不去。庐山上已经建满了横七竖八的房子,挖得满目疮痍;可以,我此生不必“见庐山真面目”。
另一种是想去而怕去,譬如苏州河。对苏州河的联想是幽幽的水光映着月色,温柔的橹声里有轻轻的人生的叹息。到了上海,人们说:“苏州河,臭来兮!”脸上作出恶心的表情,使我胆颤心惊。走到黄浦江畔,知道再走一段转个弯就是苏州河,但我停住了脚步。
第三种,就是想去、怕去,而又不得不去,譬如虎丘。
虎丘为什么一定得去呢?不是因为吴王阖闾葬在那里,下葬三天,有白虎蹲踞其上;不是因为梁高僧竺道生曾在千人石上讲道。我不能不去虎丘,是因为两个前辈曾经用最美丽的中国文字对我描述虎丘的中秋夜晚。
袁宏道说,平常“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虎丘已游人如织,到中秋,苏州人倾城而出,从“衣冠士女”到
?
屋贫户,穿上最好的衣服,带着席子毯子和美酒,从千人石上至山门,铺排开来,“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
然后,一个显然未经过组织,完全自动自发的音乐演唱会就开始了。每个角落里都有人唱歌,上千上百的歌者,各唱各的,结果“声若聚蚊,不可辨识”。渐渐地,歌者的竞技心起,变成音乐比赛,音色较差的就被自然淘汰。当“明月浮空,石光如练”时,“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
上千的听者,凝神倾听。夜更深时,只剩“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到最后“月影横斜,荇藻凌乱”时,整个虎丘上“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比袁宏道晚三十的张岱在多之后也盘坐千人石上,倾听到三鼓,看见“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听者寻入针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
比张岱晚三百的我来到虎丘,虎丘的盆景老树郁郁苍苍,栽培的杜鹃花豪华绚烂。如织的游人在石块间跳来跳去,苦苦寻找摆姿态摄影的地点,尽尽“到此一游”的义务。
我站到远处,想将那宋朝的斜塔尽收眼里,却突然听到公鸡啼声,就在身后。三只比人还高颜色斑斓的大公鸡正扯着喉咙喔喔叫,鸡头随着电流控制一节一节地对人点头。每隔几分钟就啼叫、点头。原来满山都是电动的巨型鸡鸭鱼兔,当然也少不了转来转去的米老鼠。
“中秋夜有音乐会吗?”我问苏州人。
苏州人不知道,“没有吧?”他说。
走到出口,发现苏东坡老先生像个测字先生一样坐在路边为人盖章;电流操纵的蜡人苏东坡僵硬地抬起手腕,僵硬地在我的门票上盖下“到此一游”的证明。①
要离开虎丘,才知道我到虎丘其实不为看风景古迹,而为了看一个文化,一个美感充沛的文化。在一个月光灿亮的夜晚,苏州人不约而同来到山头赏月品酒听曲。有那么多的民间音乐家即席演唱,而“听者方辨句字,藻鉴随之”,人人都是有点儿素养的评鉴家。当最精湛纯熟的歌者吐音时,千人石上肃静无声,听者神驰,只能默然点头或者慨然泪下,歌声余音在明月山冈里袅袅不绝。这是艺术欣赏至高的境界。张岱忍不住叹息:“使非苏州,焉讨识者?”
苏东坡傻瓜兮兮地笑着,对所有离开虎丘的人机械地点头;他的眼睛突出像人工培殖的变形金鱼。②
我从他电动的手掌下取回门票。苏州古城已毁。花了两千时间沉思琢磨而成的历史风貌只需要两的时间就可以彻底消除,不留一点痕迹。苏州的识者啊,到哪儿去了?
(作者龙应台,选文有删改)
1
.为什么“我”打死也不去衡阳石鼓书院,却不得不去虎丘?(
2
分)
2
.下面对文中句子的理解,哪一项是比较正确?
(2
分
)
(
)
A
.“死心死意的回避”中其实饱含着作者对大好河山的古迹及其文化蕴积的热爱。
B
.当听到上海人说“苏州河,臭来兮!”时,“我”不禁胆颤心惊,似乎听到了那温柔的橹声里有轻轻的人生的叹息。
C
.“如织的游人在石块间跳来跳去”重现了“我”憧憬中人们游览虎丘的盛况。
D
.“原来满山都是电动的巨型鸡鸭初中.高中阅读答案鱼兔,当然也少不了转来转去的米老鼠”暗示了虎丘古迹随社会的发展,在文化的形式和内涵上都得到了较好的丰富和发展。
3
.
文中划线句
①②
都描写了苏东坡蜡像的僵硬、呆滞,你觉得作者这样大费笔墨的用意何在
。(
2
分)
4
.联系上下文,说说张岱“使非苏州,焉讨识者?”的叹息和作者“苏州的识者啊,到哪儿去了?”的慨叹的内容和感情一致吗?谈谈你的看法。(
2
分)
5
.下边对《苏州的识者》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
(2
分
)
(
)
A
.本文以苏州虎丘为切入点,站在现代中国人何如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高度展开,内涵丰富厚重。
B
.文章语言尖锐、犀利,笔力雄健,与作者深深的愤慨和忧思相契合。
C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新兴文化成为主导,落后的传统渐渐消失。作者在兴奋鼓舞之余,仍不由得感慨万端。
D
.作者对古迹文化蕴涵的开掘中启示人们:要保护和传承一个美感充沛的文化,需要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健全人们的文化心理。
6
.作者游览虎丘,离开时为苏州寻找识者。请你结合上下文并参考相关链接,谈谈你对保护文化古迹的看法,并简述理由。
(2
分
)
相关链接:
①百步街南有石窗,旧为西施洞,据《图经续记》说,是吴王囚禁范蠡的所在,现在却供着一尊石观音,改称观音洞了。(周瘦鹃《灵岩揽胜记》)
②被誉为“江浙第一寺”的泰州南山寺大雄宝殿,去进行了翻修,据负责此项工程的同志介绍,此次翻修保持了大殿原有的结构和外观。
③为开发旅游资源,有关部门准备为具有600
历史的南京明城墙安装电梯。
答案:
19
、书院的文化古迹已经被破坏得面目全非了,去虎丘是为了看另一个文化,一个美感充沛的文化。
20
、
A
21
、对那些一味娱乐民众的没有文化素养的设计者和开发者的嘲讽,文化人物被愚弄,其形象被破坏,表达苏州传统文化被破坏的痛心和愤怒之情。
22
、不一致。张岱:对苏州传统文化的喜爱,对苏州人民有较高文化素养的肯定和赞美。龙应台:对苏州传统文化被破坏的痛心,希望有较高文化素养和健全文化心理的有识之士列保护苏州优秀的传统文化。
23
、
C
24
、要善待文化古迹,保持古迹原貌;不要以美化、修缮、开发等名义,人为的破坏文化古迹的原貌。
对于向往已久的大好河山的古迹,逐渐就形成了三种态度。一种是死心死意的回避。衡阳的石鼓书院已经变成了歌舞厅,我可以不去,打死也不去。庐山上已经建满了横七竖八的房子,挖得满目疮痍;可以,我此生不必“见庐山真面目”。
另一种是想去而怕去,譬如苏州河。对苏州河的联想是幽幽的水光映着月色,温柔的橹声里有轻轻的人生的叹息。到了上海,人们说:“苏州河,臭来兮!”脸上作出恶心的表情,使我胆颤心惊。走到黄浦江畔,知道再走一段转个弯就是苏州河,但我停住了脚步。
第三种,就是想去、怕去,而又不得不去,譬如虎丘。
虎丘为什么一定得去呢?不是因为吴王阖闾葬在那里,下葬三天,有白虎蹲踞其上;不是因为梁高僧竺道生曾在千人石上讲道。我不能不去虎丘,是因为两个前辈曾经用最美丽的中国文字对我描述虎丘的中秋夜晚。
袁宏道说,平常“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虎丘已游人如织,到中秋,苏州人倾城而出,从“衣冠士女”到
?
屋贫户,穿上最好的衣服,带着席子毯子和美酒,从千人石上至山门,铺排开来,“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
然后,一个显然未经过组织,完全自动自发的音乐演唱会就开始了。每个角落里都有人唱歌,上千上百的歌者,各唱各的,结果“声若聚蚊,不可辨识”。渐渐地,歌者的竞技心起,变成音乐比赛,音色较差的就被自然淘汰。当“明月浮空,石光如练”时,“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
上千的听者,凝神倾听。夜更深时,只剩“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到最后“月影横斜,荇藻凌乱”时,整个虎丘上“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比袁宏道晚三十的张岱在多之后也盘坐千人石上,倾听到三鼓,看见“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听者寻入针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
比张岱晚三百的我来到虎丘,虎丘的盆景老树郁郁苍苍,栽培的杜鹃花豪华绚烂。如织的游人在石块间跳来跳去,苦苦寻找摆姿态摄影的地点,尽尽“到此一游”的义务。
我站到远处,想将那宋朝的斜塔尽收眼里,却突然听到公鸡啼声,就在身后。三只比人还高颜色斑斓的大公鸡正扯着喉咙喔喔叫,鸡头随着电流控制一节一节地对人点头。每隔几分钟就啼叫、点头。原来满山都是电动的巨型鸡鸭鱼兔,当然也少不了转来转去的米老鼠。
“中秋夜有音乐会吗?”我问苏州人。
苏州人不知道,“没有吧?”他说。
走到出口,发现苏东坡老先生像个测字先生一样坐在路边为人盖章;电流操纵的蜡人苏东坡僵硬地抬起手腕,僵硬地在我的门票上盖下“到此一游”的证明。①
要离开虎丘,才知道我到虎丘其实不为看风景古迹,而为了看一个文化,一个美感充沛的文化。在一个月光灿亮的夜晚,苏州人不约而同来到山头赏月品酒听曲。有那么多的民间音乐家即席演唱,而“听者方辨句字,藻鉴随之”,人人都是有点儿素养的评鉴家。当最精湛纯熟的歌者吐音时,千人石上肃静无声,听者神驰,只能默然点头或者慨然泪下,歌声余音在明月山冈里袅袅不绝。这是艺术欣赏至高的境界。张岱忍不住叹息:“使非苏州,焉讨识者?”
苏东坡傻瓜兮兮地笑着,对所有离开虎丘的人机械地点头;他的眼睛突出像人工培殖的变形金鱼。②
我从他电动的手掌下取回门票。苏州古城已毁。花了两千时间沉思琢磨而成的历史风貌只需要两的时间就可以彻底消除,不留一点痕迹。苏州的识者啊,到哪儿去了?
(作者龙应台,选文有删改)
1
.为什么“我”打死也不去衡阳石鼓书院,却不得不去虎丘?(
2
分)
2
.下面对文中句子的理解,哪一项是比较正确?
(2
分
)
(
)
A
.“死心死意的回避”中其实饱含着作者对大好河山的古迹及其文化蕴积的热爱。
B
.当听到上海人说“苏州河,臭来兮!”时,“我”不禁胆颤心惊,似乎听到了那温柔的橹声里有轻轻的人生的叹息。
C
.“如织的游人在石块间跳来跳去”重现了“我”憧憬中人们游览虎丘的盛况。
D
.“原来满山都是电动的巨型鸡鸭初中.高中阅读答案鱼兔,当然也少不了转来转去的米老鼠”暗示了虎丘古迹随社会的发展,在文化的形式和内涵上都得到了较好的丰富和发展。
3
.
文中划线句
①②
都描写了苏东坡蜡像的僵硬、呆滞,你觉得作者这样大费笔墨的用意何在
。(
2
分)
4
.联系上下文,说说张岱“使非苏州,焉讨识者?”的叹息和作者“苏州的识者啊,到哪儿去了?”的慨叹的内容和感情一致吗?谈谈你的看法。(
2
分)
5
.下边对《苏州的识者》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
(2
分
)
(
)
A
.本文以苏州虎丘为切入点,站在现代中国人何如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高度展开,内涵丰富厚重。
B
.文章语言尖锐、犀利,笔力雄健,与作者深深的愤慨和忧思相契合。
C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新兴文化成为主导,落后的传统渐渐消失。作者在兴奋鼓舞之余,仍不由得感慨万端。
D
.作者对古迹文化蕴涵的开掘中启示人们:要保护和传承一个美感充沛的文化,需要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健全人们的文化心理。
6
.作者游览虎丘,离开时为苏州寻找识者。请你结合上下文并参考相关链接,谈谈你对保护文化古迹的看法,并简述理由。
(2
分
)
相关链接:
①百步街南有石窗,旧为西施洞,据《图经续记》说,是吴王囚禁范蠡的所在,现在却供着一尊石观音,改称观音洞了。(周瘦鹃《灵岩揽胜记》)
②被誉为“江浙第一寺”的泰州南山寺大雄宝殿,去进行了翻修,据负责此项工程的同志介绍,此次翻修保持了大殿原有的结构和外观。
③为开发旅游资源,有关部门准备为具有600
历史的南京明城墙安装电梯。
答案:
19
、书院的文化古迹已经被破坏得面目全非了,去虎丘是为了看另一个文化,一个美感充沛的文化。
20
、
A
21
、对那些一味娱乐民众的没有文化素养的设计者和开发者的嘲讽,文化人物被愚弄,其形象被破坏,表达苏州传统文化被破坏的痛心和愤怒之情。
22
、不一致。张岱:对苏州传统文化的喜爱,对苏州人民有较高文化素养的肯定和赞美。龙应台:对苏州传统文化被破坏的痛心,希望有较高文化素养和健全文化心理的有识之士列保护苏州优秀的传统文化。
23
、
C
24
、要善待文化古迹,保持古迹原貌;不要以美化、修缮、开发等名义,人为的破坏文化古迹的原貌。
- 下一篇:梁衡《乱世中的美神》阅读答案
- 上一篇:张抗抗《沙之聚(节选)》阅读答案
相关高中散文阅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