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谚语
事理谚
谚语皆言理。”事理谚”反映民众所共有的基本思维规律与经验,通过综合多类事物而高度抽象概括,以言不确指、无定向、可通用之哲理。或径直明论,如”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或假事隐寓,如”有进路,必有出路”。
“云再高也在太阳底下”——广东谚
“皮影不会自己跳,幕后自有掌线人。”——湖北谚
“大水过了汀埠在。”——浙江谚
“娘郭渡口船由木头打制,用木多少老木匠心里知。”(雅鲁藏布江上的独木舟)——西藏藏族谚
修养谚
反映不同社会阶层修身养性的基本经验与规律之理,涵盖心志、德行、智慧、修为等方面。如“海枯犹见底,人死不知心”;“让人非我弱,守己任他强”。
“若要人心转,祝融山上转一转。”——湖南谚
社交谚
反映各个社会层面的群体、个人及其交往的基本经验与规律之理,涵盖交友、处事、言谈、应变等方面。如“朋友要好,银钱少搅”;“好话一席三冬暖,话不投机六月寒”。
“大树底下好乘凉。”——广东谚
时政谚
反映一定社会时势政治的基本经验与规律之理,涵盖国家民族、军政、法律,以及世态时风等方面。如”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立武能威众,诛恶可安邦”。
“群雁无首不成行。”——福建谚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家无规则散,国无法则乱。”
“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正。”
“人随时势走,水赶潮头流。”
“兵宁可百年不用,不可一日不备。”
“树高万丈勿离根,花开千层勿离心。”
生活谚
反映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基本经验与规律之理,涵盖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方面。如“穿衣吃饭,随方就圆”;“笑一笑,少一少;恼一恼,老一老”。
“春游天台,秋游雁荡。”——浙江谚
“人吃土一世,土吃人一次。”——山西谚
家庭谚
反映家庭生活的普遍经验与规律之理,涵盖家政、家人、养育及亲邻等方面。如“吃尽滋味盐好,走遍天下娘好”;”知子莫若父”。
“家有黄金用斗量,勿如送儿上学堂。”——浙江谚
“莫说山歌不值钱,山歌就是小姻缘。”——湖南苗族谚
风土谚
谚语皆植根“风土”。“风土谚”以较狭地域所特有的风土民情之理为反映对象,涵盖乡土乡俗、乡人乡情、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如“生在扬州,玩在杭州,吃在苏州,死在柳州”;“吉林三件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最高的雪山是珠穆朗玛,最早的宫殿是雍布拉康。”——西藏藏族谚
“小小年初一,大大元宵节。”——江苏谚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湖南谚
“太湖八百里,山峰七十二。”——江苏谚
自然谚
反映各种自然现象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客观规律,涵盖天象气象、时令物候、地象灾害等方面。如”正月十五雪打灯,一年定是好收成”;“石流汗,雨牵线”。
“潮起生风,霓现雨止。”——广东谚
农林谚
反映农事,尤其传统农事活动的经验与规律之理,涵盖农、林、牧、附、渔、猎等方面。如“百业农为本”;“无灾人养树,有灾树养人”。
“苏常熟,天下足。”——江苏谚
“羊吃磨牙草,一天九个饱。”——宁夏谚
工商谚
反映工商及其运营的经验与规律之理,涵盖行商坐介、百作工场、交通运输、钱庄典当等方面。如“本大利小利不小,本小利大利不大”;“长木匠,短铁匠,邋遢泥匠和漆匠”。
“一场洪水三滩沙,一个集市三个价。”——贵州谚
文教谚
反映文化、教育等社会人文活动的经验与规律之理,涵盖教育、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如“文章华国,诗理传家”;“听书听扣子,看戏看袖子”。
“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湖南谚www.xxffw.com
“高跷不怕高,就怕不直腰。”——山西谚
相关谚语大全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