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辐射 阅读答案
栏目:初中说明文阅读时间:2020-05-26
核辐射
核辐射,或通常称之为放射性,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这是亿万来存在的客观事实,是正常现象。核辐射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核辐射可以使物质引起电离或激发,故称为电离辐射。
放射性核素是原子核不稳定的核素,由于中子与质子比例失衡,容易发生核内成分或能级的变化。当放射性核素衰变时,就会释放各种射线,如γ(
伽玛)
射线,β(贝达)射线等,当这些射线作用于人体生物细胞或基因,把射线能量转给被作用的组织细胞,引起组织细胞一系列生物改变,称为辐射生物效应,这种辐射生物效应程度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是辐射剂量大小。
评价辐射剂量的国际单位为Sv(Sievert,
希沃特,也有翻译为西弗特)
,是一种辐射吸收剂量当量的单位。一般情况是接受辐射剂量越高,产生的辐射生物效应越大。公众人体全身一可承受的辐射剂量为1mSv
,即使当短时接触核辐射的辐射量近100 mSv
时,一般对人体没有什么危害,但如果辐射剂量超过100 mSv
,则有可能对人体造成损害,接受辐射剂量在100
到500 mSv
时,人们一般也不会有异常感觉高中.初中阅读答案,但检测可发现血液中白细胞数会减少。当辐射剂量达1000
到2000 mSv
时,才导致轻微的放射疾病症状,如疲劳、呕吐、食欲减退、暂时性脱发、红细胞减少等。只有较长时间超过允许剂量的辐射损伤,才会引发造血功能障碍、内脏出血、组织坏死、感染及恶性变等,此病常见于接受过量射线的工作人员、公众及核武器爆炸的罹难者。
由于生物组织细胞对辐射损伤有一定耐受能力,即使接受辐射剂量相同,不一定都会产生辐射损伤。产生的辐射生物效应程度与吸收剂量、辐射种类、射线能量、人们暴露于核辐射的时间以及核物质的半衰期等有关,微量的放射性辐射不会危及健康。
此次日本核电站泄漏后的放射性物质,主要是在铀元素的核裂变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具有放射性的副产品,如铯-137
和碘-131
同位素。在核泄漏后的核污染中,由于放射性碘-131
具有挥发性,容易进入大气层空气,飘散到其他地方,污染周围。放射性碘-131
主要通过吸入污染的空气、食入污染的食品和水对人造成伤害,同时也可通过皮肤吸收,以及沉积的放射性碘产生的外辐射等对人群造成伤害。由于放射性碘-131
半衰期不长(只有8
天左右),在空气中飘移时慢慢衰变减少,同时由于大气的稀释,飘离日本后剂量已衰减到非常小,接近天然本底辐射。其次,碘-131
释放的γ射线在空气中的射程约1-2
米,β射线更短,约1-10
毫米,大家如果不接触污染的放射性核素,就不会对自己造成伤害。
(根据相关材料整理)
1
.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
.本文是一篇科技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放射性核素。
B
.辐射生物效应程度取决于辐射剂量的大小。
C
.作者所举“日本核电站泄漏放射性物质”的事例,告诉了我们日本核泄露对我国的影响很小。
D
.“公众人体全身一可承受的辐射剂量为1mSv
”,当人体受到的辐射剂量超过1mSv
,就会受到危害。
2
.“辐射生物效应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归纳(2
分)
答案:
1
.C
2
.①辐射剂量大小;②生物组织细胞对辐射损伤的耐受能力;③吸收剂量、辐射种类、射线能量、人们暴露于核辐射的时间以及核物质的半衰期等有关。(2
分,没答到②,得1
分,全部答到,得全分)
核辐射,或通常称之为放射性,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这是亿万来存在的客观事实,是正常现象。核辐射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核辐射可以使物质引起电离或激发,故称为电离辐射。
放射性核素是原子核不稳定的核素,由于中子与质子比例失衡,容易发生核内成分或能级的变化。当放射性核素衰变时,就会释放各种射线,如γ(
伽玛)
射线,β(贝达)射线等,当这些射线作用于人体生物细胞或基因,把射线能量转给被作用的组织细胞,引起组织细胞一系列生物改变,称为辐射生物效应,这种辐射生物效应程度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是辐射剂量大小。
评价辐射剂量的国际单位为Sv(Sievert,
希沃特,也有翻译为西弗特)
,是一种辐射吸收剂量当量的单位。一般情况是接受辐射剂量越高,产生的辐射生物效应越大。公众人体全身一可承受的辐射剂量为1mSv
,即使当短时接触核辐射的辐射量近100 mSv
时,一般对人体没有什么危害,但如果辐射剂量超过100 mSv
,则有可能对人体造成损害,接受辐射剂量在100
到500 mSv
时,人们一般也不会有异常感觉高中.初中阅读答案,但检测可发现血液中白细胞数会减少。当辐射剂量达1000
到2000 mSv
时,才导致轻微的放射疾病症状,如疲劳、呕吐、食欲减退、暂时性脱发、红细胞减少等。只有较长时间超过允许剂量的辐射损伤,才会引发造血功能障碍、内脏出血、组织坏死、感染及恶性变等,此病常见于接受过量射线的工作人员、公众及核武器爆炸的罹难者。
由于生物组织细胞对辐射损伤有一定耐受能力,即使接受辐射剂量相同,不一定都会产生辐射损伤。产生的辐射生物效应程度与吸收剂量、辐射种类、射线能量、人们暴露于核辐射的时间以及核物质的半衰期等有关,微量的放射性辐射不会危及健康。
此次日本核电站泄漏后的放射性物质,主要是在铀元素的核裂变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具有放射性的副产品,如铯-137
和碘-131
同位素。在核泄漏后的核污染中,由于放射性碘-131
具有挥发性,容易进入大气层空气,飘散到其他地方,污染周围。放射性碘-131
主要通过吸入污染的空气、食入污染的食品和水对人造成伤害,同时也可通过皮肤吸收,以及沉积的放射性碘产生的外辐射等对人群造成伤害。由于放射性碘-131
半衰期不长(只有8
天左右),在空气中飘移时慢慢衰变减少,同时由于大气的稀释,飘离日本后剂量已衰减到非常小,接近天然本底辐射。其次,碘-131
释放的γ射线在空气中的射程约1-2
米,β射线更短,约1-10
毫米,大家如果不接触污染的放射性核素,就不会对自己造成伤害。
(根据相关材料整理)
1
.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
.本文是一篇科技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放射性核素。
B
.辐射生物效应程度取决于辐射剂量的大小。
C
.作者所举“日本核电站泄漏放射性物质”的事例,告诉了我们日本核泄露对我国的影响很小。
D
.“公众人体全身一可承受的辐射剂量为1mSv
”,当人体受到的辐射剂量超过1mSv
,就会受到危害。
2
.“辐射生物效应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归纳(2
分)
答案:
1
.C
2
.①辐射剂量大小;②生物组织细胞对辐射损伤的耐受能力;③吸收剂量、辐射种类、射线能量、人们暴露于核辐射的时间以及核物质的半衰期等有关。(2
分,没答到②,得1
分,全部答到,得全分)
- 下一篇:《历史上的汗血宝马》阅读答案
- 上一篇:“北京城的发展历史及城市病”阅
相关初中说明文阅读
-
无相关信息